在此次山东采访之前,虽然也了解到一些农田土壤出问题的情况,但一圈实地采访走下来,记者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赖以生存和产出粮食的土地出了大问题!测土配肥再也不是过去锦上添花、精益求精的轻松主题了,它服务的农田土壤已经普遍出现“土壤障碍”、“亚健康”、甚至需要“ICU”(重症监护)护理。现在的测土配肥在检测之外增加了“诊断”,在配肥之际不得不同时要考虑“治病”。传统意义的测土配肥已经改变,现在的测土配肥难度更大、任务更重,意义也更深远。
Part1
土壤环境频频告急
5月20日,记者来到山东省金乡县王丕镇牌坊林村,参加中化螯合肥大蒜示范田现场观摩会。这里是连片的大蒜田,间杂着蔬菜大棚和果园,一派田园恬静氛围。试验示范田不仅对比效果显著领先,从实际测产看,增产效果也非常显著,试验田亩产量比对照田产量提高了53%。
然而当记者了解到这些丰收增产表相背后的情况时,还是大吃了一惊:由于长期单一种植大蒜,长期过量使用化肥,被称为中国“大蒜之乡”的金乡蒜田普遍呈盐碱化。这样的土地上,我们的大蒜之乡还能维持多久?
范永强,今年小五十岁,是临沂市农科院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双脚插在田里,对临沂、山东乃至北方的农田土壤问题关注已久,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在被中化化肥山东分公司聘请为高级技术顾问后,也把这些研究成果与思考带到了中化化肥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在观摩会后举行的中化化肥套餐技术服务推广会上,他向500多名农户、经销商展示了金乡蒜田盐渍化的照片,记者看后很是惊讶,白花花的盐渍像下了一层霜。我们的农民就是在这样的蒜田上耕耘,我们吃的就是这样土地上产出的大蒜。套用工业生产安全的一个术语,这不是在带病操作、违规运行吗?这样怎能保证产品的安全?
更大的问题是,这种农田土壤问题的产生与我们多年的农田耕作方式、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知道人的很多疾病是由生活方式造成的,比如嗜烟会极大提高患肺癌的几率,很多嗜烟者得肺癌就是生活方式病。现在看,当前农田土壤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生产方式病”。据报道,同样在山东,著名的章丘大葱主产区,因常年连续种植大葱及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及根腐病、叶斑病等多发,章丘大葱的亩均产量、品质下降;“蔬菜之乡”寿光更是在土壤板结、肥药残留增加、地力下降中挣扎。
Part2
测土配肥中流砥柱
正是这样的农田土壤现状,催促着农资企业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作为,否则我们的粮食安全无法保障,行业也丧失了最根本的生存土壤。过去农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通过农民服务于、作用于土地的,新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越来越多的农资企业必须直接面对土地,必须直接出手解决问题,否则就不是合格的农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法立足。
徐庆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在中化化肥17家分公司中,一直以营销和管理的骄人业绩保持着公司先进模范的地位。她说,我们这次召开的中化化肥套餐技术服务推广会,开宗明义,第一个主题就是要“健康”。这个健康包括了土地、种子、肥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健康,自然也包括最终农业产品的健康。没有这两方面的健康,农产品的优质无从谈起,农业的高产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测土配肥首先要做的一定是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只有让更广大的农民对农田土地的健康现状、目标了解并认可、追求,测土配肥才能通过他们真正发挥作用。第二就是测土配肥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环保农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服务,否则再新的理念也化不成农民认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也就体现不出它的巨大价值。
5月21日,记者随农化专家范永强从金乡县赶到临沭县石门镇,看他如何为农户提供测土配肥的服务和指导。在临沭县中化化肥农资直营店,范永强指着墙上的招贴为记者介绍说:这是我们针对这里作物推出的两套种植方案。记者看到,不论是常规方案还是防止死棵白绢方案,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先由“土壤改良与科学施肥技术”打头阵,后面跟随“一拌两防技术”“除草技术”“三喷四防技术”。
一方面,可以看出土壤障碍已经成为农业种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化化肥在测土配肥中也把土壤改良放在重要的位置。目前中化化肥山东分公司将山东农作物结合自身产品和服务优势提炼出包括大蒜、大姜、花生、土豆、辣椒、大葱、苹果、葡萄等八个作物的八种套餐服务方案。这里既有重视和改良土壤的理念,也有中化智胜螯合肥的生态环保技术的支撑,还包含着中化化肥农化服务和网络配送的优势。
在石门镇吴塘村和刘塘村,范永强接连查看了两户农家花生种植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解答。我们未到时,农户骑着摩托车在村头等着迎接;我们要走时,农户又再三挽留。范永强说:“等你丰收了再请我喝酒!”上了车,他有些得意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些专家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你能真正为农民解决问题,他们才留你吃饭。这是判断他欢不欢迎你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车离吴塘村越来越远,麦田和花生田组成的画卷却越来越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山东的农业在全中国都具有代表性,他们这里出现的农田土壤问题和以中化化肥为代表的农资企业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无疑对测土配肥如何完成新的使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记者观察
地有病,人知否?
国外农业生产中,基础地力(土壤本身肥力)贡献率可达70%左右,而我国平均只能达到50%左右。我国土地的瘠薄程度可见一斑。一边是化肥的大量使用,一边是土地本身的日益贫瘠。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耕作方式必须改进提高,我们的土壤改良必须抓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产生了空气与水污染、土壤盐酸化、营养元素严重失衡等问题。土壤盐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据了解,目前盐化速度最快的是山东省,每年平均扩展面积为664.2公顷,其次是黑龙江。
土壤的pH值对农作物生长非常重要,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几乎所有土壤类型的pH值下降了0.2至1.5个单位,经济作物体系土壤酸化比粮食作物体系更为严重。一方面,可能是酸雨引起的结果,但过量使用氮肥是另一个重要根源。最近30年的过度和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还造成了土壤养分的严重失衡。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土壤氮、磷含量普遍偏高,钾和部分中微量元素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长缓慢或降低。除了因土壤盐酸化造成土壤容重增加、导致土壤板结外,还导致土壤中有毒的金属元素析出,并进入附近的水体中。部分土壤地力下降,使病害和虫害的发生增多,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的甚至不能种植。
因此,加强我国土壤问题的研究,以科技为先导,研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土壤问题与综合改良技术,抑制土壤障碍的发展,有效改良已经盐渍化的土壤,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稳定我国可耕地面积和提高可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和质量安全等,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