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第四届全国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交流大会明确产业发展新方向:
生物农药步入上升发展阶段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在生物农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下,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与生物农药有关的研发、生产、营销企业共计350余人参会,创历届生物农药会议参会人数之最。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在产、学、研方面的整体向前发展,5月29日,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交流大会在江苏盐城召开。大会分别就国内外对生物农药发展和应用的新政策和新思路,新形式和新方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探讨。与会代表认为,生物农药目前发展虽然步履维艰,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愈发重视,为生物农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业内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下,生物农药产业将跨过初始发展探索期,稳步进入上升发展阶段。

  据了解,在生物农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下,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与生物农药有关的研发、生产、营销企业共计350余人参会,创历届生物农药会议参会人数之最。会上,来自生物农药管理单位、国内著名科研单位、知名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的专家和企业家,对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实质性的措施。会议同期,还隆重举行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大北农集团生物农药科研成果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生物农药产业呈上升趋势

  谈到生物农药目前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国务院参事、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坚认为,目前生物农药在我国的应用虽然已引发行业和社会关注,但还存在很多发展难题。随着社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加快生物农药的推广与应用是必然趋势。据介绍,目前生物农药主要在叶菜、瓜果、茶叶、中草药上推广使用,虽然使用面积不大,但为保证和改善环境友好和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刘坚强调:“发展生物农药,一要统一认识,树立信心,在生产、管理、推广环节加大宣传生物农药;二要探索新型的推广应用组织形式,依靠科技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植保”病虫害防治体系;三要抓好培训,搞好典型,争取提升生物农药产业获得更大的阶段性进展。”

  “生物农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目前已经处于上升期,虽然还没有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顾宝根指出,生物农药现在主要面临几大困境:一是科研水平、产品质量和国外比较还存在差距;二是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相比,在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上还存在一些弱势;三是生物农药推广雷声大、雨点小;四是生物农药厂家多倚靠出口,出现国内开花国外香的现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顾宝根认为,解决生物农药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这不光是业内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责任,必须延伸和借助外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认识;其次要改变发展方式和模式,尤其是行业内要加强协作,行业外要加强协调,共同努力推进生物农药又快又好发展。

  对此,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查显才同时在会上表态,协会为了促进生物农药发展,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生物农药生产使用现状进行摸底调查;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指导行业发展的意见、形成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三是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四是加强产品、企业级典型人物的宣传,向使用者推荐行业优秀生物农药产品;五是搭建平台,继续举办中国绿色农药博览会;六是组织专家到基层宣传指导,尤其是农业部指定的10个生物农药推广试点省份。

  ■企业期待产业扶持政策早日出台

  “目前全国生物农药的登记品种有90个,涉及产品3000多个,在江苏省登记的生物农药有23个,产品200个,生物农药每年的使用量为1.65万吨。”江苏省走在生物农药推广的前沿,江苏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在发言中表示,江苏省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8万吨,虽然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上都提倡农药减量使用,但是减少使用目前来看难度还很大,唯一的办法是寻找安全、优良的替代产品,而生物农药的出现正是恰逢其时。

  “生物农药作为一种产业趋势和方向,但在农药登记产品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祖满认为,为实现我国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工作,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产品服务,增进农民对生物农药的了解,推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同时,加强企业自有品牌建设,提高营销队伍水平,通过导入国际先进市场营销理念和方法,促进市场的开发和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

  针对生物农药企业目前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张祖满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发展生物农药往往是投资大、见效慢。生物农药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上还是品种类数量上仍然很少。在农药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资金和技术人员都凸显缺乏,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是其面临的通性。

  “由于生物农药对生产环境的要求较高,目前产能及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菌种的发酵、原材料的选择、工艺技术及工艺工程的控制等方面。”张祖满坦言,虽然江苏绿叶在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但至今企业的利润还是主要来自于化学农药。

  “因此,希望国家积极鼓励生物农药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尽快出台。比如能否适当缩短生物农药的登记时间?能否对生物农药实行免税政策?能否通过税收减免或科技补贴等方式支持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推广及应用......”张祖满说。

  ■产业提升需要产、学、研整合发展

  中国市场和生物农药企业对新型生物农药及综合生物防治技术有迫切需求,这也成为生物农药新的发展机遇。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自文认为,这些需求具体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针对大宗作物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农药新品种;二是针对土传性病害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农药新品种;三是针对刺吸式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农药新品种;四是环保长效新型农业生物药物新剂型等。

  “我们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更是国内外生物农药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优化生物农药制剂加工产品,着力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新剂型、新品种是世界农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此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张祖满坦言,在对生物产业的整体布局及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条件下,目前已将一系列新的生物农药产品纳入到企业研发、生产的计划当中,如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白僵菌、多杀霉素、赤霉素等,目的是为了形成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产品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但目前诸多被企业相中的生物农药项目还存在诸多的技术瓶颈,仅凭一己之力将费时费力,如何寻找好的项目、如何与同仁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是企业急需探讨的话题,我们也期待与业界朋友精诚合作。”张祖满说。

  对此现象,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邱德文理解认为,我国生物农药生产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力量不雄厚,无力维持一支科研队伍,企业自身基本无研发能力;我国研究单位从事的研究与生产企业需求往往脱节,不能将我国生物农药的各方优势发挥出来。最好是通过整合国内产、学、研队伍,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发展,提升产业水平。据了解,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目前已有40多家企业、大学和研究所成员单位,未来队伍还会进一步扩大。

  ■专家为生物农药发展建言献策

  关于生物农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的一些好经验、好思路,与会代表也纷纷进行了详细阐述。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肖亮认为,农民散户难组织,政策制定难拍板。生物农药在价格和效果上与化学农药来正面比较难有胜算,但目前可以通过套餐施用的方式,在不同阶段和化学农药合理搭配使用,形成“组合拳”的推广模式。不仅保证了施药的效果,同时也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稳定。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杜昱光表示,生物农药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种植户,我国生物农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已很完善,今后最主要是将产、学、研、用四个部门串成一个环,让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张兴则希望通过“三传”到位来更好地解决生物农药在推广、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即一是将将生物农药产业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亟待政府扶持的相关政策上传到位;二是通过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等相关组织将生物农药的真实现状和呼声宣传到位;三是希望企业、植保推广服务组织更广泛地将使用生物农药的重要性向种植者下传到位。“随着《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规颁布实施及人们对农药环境安全和人畜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生物农药将会在未来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更应有其广阔的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张兴自信地说。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