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中国农资传媒编辑部
采写:中国农资记者 高 志 崔海涛 张高科 郑晓 徐骞
近期,湖南大米镉超标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针对“镉大米”的成因众说纷纭。为了探究事件真相,日前中国农资传媒特派记者赶赴湖南攸县,通过对当地农户、土肥、环保部门以及大米加工企业的实地采访,并采访业内专家进行权威解析。从食品安全的角度,“镉大米”事件也应该再次引起社会对重金属污染的警醒以及对土壤安全环保等问题的高度。
PART1
直击现场
攸县:大米的问题出在哪?
日前,根据广东方面的抽检结果,认定湖南、江西、广东等多地所产大米镉超标。在湖南大米镉超标所涉及的11个大米生产厂家中,有5个位于株洲市攸县。攸县的大米真的出问题了吗?问题出在哪儿?5月30日,记者赶往湖南省攸县大同桥镇。
现场一
大板米厂: 企业停工,厂区冷清
在去往大同桥镇的途中,记者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丰收的气息在田野间散发,让人很难把这片稻田与镉大米联系起来。该镇的大板米厂是被通报的大米镉超标的米厂之一,当记者来到这里时,米厂已经停工,只有几个农妇在打麻将。她们对记者的到来感觉很不耐烦。当记者问,是否能采访米厂老板时,她们有的说老板去了广州,有的说去县城了。除了打麻将的声音外,厂区一片冷清。在仓库里,记者看到一些没有脱壳的稻谷,随手抓起一把,立即会有一群小飞虫从稻谷里飞出来,看来米厂老板已经把这些大米视为废品了。
现场二
农民:我的稻米没有问题
离开大板米厂,在何岭村附近的稻田里,农民文谢玉华正在水田里劳动。他是当地的种田大户,有80亩稻田。他指着周围的稻田对记者说:“这一片稻田都是我的。”如此大面积的种植,不禁使记者产生疑问,镉大米事件会不会打击这位种田大户的积极性?
“我相信政府会处理好这个事情的,而且我认为我的稻米没有问题”,他告诉记者,当地的农民仍然在吃自己种出来的稻米。据文谢玉华介绍,“我们每年的水稻种植都一样,早稻一亩地用50斤复合肥、尿素30斤、钾肥10-15斤,晚稻与早稻差不多。在这三种肥料中,只有复合肥是含磷的,而且我们一般用40%含量的高氮复合肥,磷含量很低,不足以造成危害。”
在大岭村,记者看到村民唐大姐正在田间拔草,在她周围是一片即将丰收的稻田。“我们种的大米都是没毒的,那些检测出有毒的大米是大米厂的。”唐大姐家里有12亩水稻,她对自己种植的大米十分有信心。为了减少投入,她连除草剂都很少用。而同村的罗大姐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吃了几十年的稻米竟然会有问题。
记者在附近村庄以及当地农业局采访时,发现攸县农民的施肥方式基本一致,从1993年以来,水稻用肥主要是复合肥,基本不再单独施用磷肥。复合肥一般有两个配方:一个是20-10-10的复合肥,每季每亩用50斤;另一个是12-5-8,每季每亩用80-100斤,尿素追肥20-30斤,钾肥用10-20斤。攸县农业局局长谭国荣说:“以我的了解,复合肥镉含量很少,这不足以导致大米镉超标。”
根据记者推算,按配比为20-10-10的复合肥,每季每亩用50斤,攸县每季每亩的磷肥投入量只有5斤(折纯);按配比为12-5-8的复合肥,每季每亩用100斤,每季每亩磷肥投入量也为5斤(折纯)。如此少的用量如果能引起镉污染的话,那么在施用磷肥量数倍于攸县的其他地区,其农产品的镉含量岂不是会更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说磷肥是镉污染主要来源的说法有待商榷。
现场三
大同桥镇:周围未发现化工污染企业
在镉大米事件爆发后,攸县官方曾公布的大同桥镇涉事米厂“周围10公里内没有重金属企业”。记者从株洲沿国道106进入攸县大同桥镇,道路两旁确实未发现重金属企业,从大同桥镇的大岭村到达大板村的沿途也未发现重金属企业。罗大姐告诉记者,七八年前,大岭村有一家化工厂,由于害怕污染,当地农民就联合起来把这家工厂赶走了,之后当地就再没有污染企业。不过根据相关报道称:攸县官方承认攸县重金属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污染相对较重,已被列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因此不排除10公里外的污染企业对该地区有影响。
现场四
攸县农业局:土壤检测明年4月可出结果
目前,大米镉超标的真正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不过对土壤的检测结果会更为重要。据谭国荣介绍,攸县农业局去年12月份,配合湖南省农业厅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在攸县的各乡镇进行土壤取样,共取得291个样本,这些样本已经送达湖南省农业厅检测中心,预计2014年4月可出结果。
PART2
记者调查
镉从哪里来?
在许多人印象中,镉是一种陌生的东西,甚至距离自己很遥远。
镉是什么?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环境中,再通过灌溉进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此次湖南为什么会出现"镉大米"?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A
过度开发带来的“矿毒”
“镉大米”事发地湖南攸县位于湘东南部,隶属于株洲,是湖南“四大产粮县”之一,年均商品粮贡献率占株洲市2/5左右。据悉,该县2012年水稻种植总面积99.5万亩,总产稻谷48.44万吨。虽然稻谷产量巨大,但农业种植在攸县的财政比例中微乎其微,而财政的支柱产业是矿产。
攸县地下矿产资源富集,已查明的矿藏品种20余种,其中以煤、铁矿石、玄武岩、花岗岩、石灰石居多,煤炭储量在3亿吨以上,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攸县的整个财政收入中,当地政府更看重的是煤、铁等资源。据攸县财政网站数据显示,攸县2012年的财政收入突破22亿元,主要来源是煤铁矿资源的开发。
那么攸县的镉污染来自哪?记者从当地村民那得知,早在“镉大米”事件发生前几年,攸县就是重金属污染的灾区,尽管攸县官方的通报称大米镉含量超标企业周围10公里内无重金属企业,但以前的氧化锌厂等重金属污染企业,早给攸县的环境污染留下了欠债。有熟悉那些氧化锌生产流程的村民透露,在提炼氧化锌的过程,还会产生大量的铜、镉渣等附产品。据官方数据显示,不仅在攸县,湖南全省受到“矿毒”及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湖南14个市、州中,有8个处在湘江流域,超过400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肥料、土壤、空气,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带来影响。那么“镉大米”到底和肥料有多大关系?截至记者发稿时,对于大米镉含量超标事件,攸县方面仍未指出污染源于何处,但社会各界对于肥料之说的争议颇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三废”的沉积也是导致镉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