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重点向各基层植保站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植保部门切实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严防大面积成灾。
据统计,2010年湖南省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面积达946万亩,造成产量损失约5亿斤,占病虫灾害引起水稻产量损失的40%,2011年发病面积减少至100万亩,2012年发病面积又上升到245万亩,在怀化、永州、邵阳等部分地区形成了一定灾害。
湖南常年发生严重的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传毒媒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突发爆发性强、危害损失大、预警难度大的特点,已成为制约湖南水稻安全生产的重大新病害,若不加强防控,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极有可能在湖南大流行。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在通知中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各级植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做好防治关键期内系统监测、大面积普查及传毒媒介带毒率测定,准确掌握白背飞虱消长动态、带毒率情况,收集、整理和反馈监测信息,做好虫情会商,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为大面积“控虱防矮”提供依据。
二是抓好重大防治措施的落实。近两年试验研究结果和大面积防治经验表明,拌种具有非常好的“控虱防矮”效果,而且促长壮苗增产的作用明显。全省各地,尤其是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县、绿色防控重点县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地区一定要落实高效药剂拌种技术,通过政府集中采购、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采购、种植大户订单采购等途径,大量推广应用60%吡虫啉种衣悬浮剂拌种技术,压低秧苗期飞虱虫口数量。在抓好秧苗期“控虱防矮”的同时,还要抓好大田期其它重大病虫防控,普及应用高效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18%苯醚甲环唑·丙环唑、25%吡唑醚菌酯,提高稻株免疫力,增强稻株抗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能力。
三是广泛普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要通过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张贴宣传图册、电视、短信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农民广泛宣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信息,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并掌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性和防治方法,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名词解释: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 该病毒于2001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在广东省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2009年全国已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发生面积约500万亩,失收面积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