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复混肥企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然而,在复混肥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企业争相做大做强等背景下,复混肥行业也没能逃脱“产能过剩”这一劫难,产能在增加,销量在上升,企业的利润却没有“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亏损,行业生存环境显得格外艰难。然而就在供需矛盾已经凸现的当下,各个企业仍在纷纷扩大生产规模,以求销量来抢夺市场,现有产能无法释放,新建产能不断上马,行业资源浪费严重,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做大产能才能做强市场吗?行业整合大势所趋,在企业日子不好过的现如今,如何整合行业现有资源,企业间如何携手共度难关?《中国农资》记者针对当前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几种模式进行总结比对,以探寻一条企业和行业都能持续发展之路,也许行业除了竞争,更需要资源整合和企业间的竞合。
市场怪圈:复混肥行业叫好不叫座
尽管近些年来,提高肥料复合化率是我国化肥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复混肥占肥料总消费量比例也在逐年攀高,然而除了一些产品有特色的企业外,近两年大部分复混肥企业却在叫苦不迭,虽然不少企业的销量每年都在上升,然而整体盈利水平下降却是压在农资人心中的一块大石。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我国磷肥和复混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854.5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利润161.9亿元,同比下降20.1%。市场越来越难做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分析复混肥行业销量增加而利润却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复混肥企业经营困难和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市场经营混乱的状况有关。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登记的复混肥生产企业已有4786家,总产能已超过2亿吨(实物量),但目前产量却只有5000-6000万吨(实物量)。这样导致结果出现了“2亿吨产能、5000万吨产量、4000多家企业”的混乱局面,每年约有7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过于庞大的闲置产能带来了全行业的低迷。而市场越是低迷越是混战。此外,复混肥行业由于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导致行业集中度低下、企业多且水平参差不齐。据统计,2011年三元复混肥产量前十家企业1418.9万吨,仅占总产量的23.5%。没有一个能引导行业的龙头老大来引领行业发展,大中小企业各自为战也是导致这场行业混战的重要原因。近两年来,混战更加惨烈,有的厂家停业关门,有的企业限产、减产,更多的是在赔本赚吆喝。
异地扩张:以做大产能来做强市场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优化产业布局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来规范行业发展成为共识,复混肥企业似乎都卯足了劲参与一场“老大”争夺战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各大企业也是纷纷亮出看家本领。
湖南、湖北的企业在山东建厂,山东的企业向贵州、新疆、安徽等地拓展,近些年,复混肥企业异地建厂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实力、有资金的企业通过新建产能来做大做强几乎成为他们的一致追求。因而,复混肥行业就在不断上演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产能远远过剩早已成为行业共识,而另一方面却不断有新建产能增加进来。
“扩大产能就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有诉求就必然会有扩张。”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修学峰表示,在看待企业异地扩产的问题上也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产能越来越大,对行业资源的浪费和导致激烈的竞争方面肯定是有很大影响,作为行业协会,也在不断地呼吁企业发展要理性,不能盲目扩产。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一些企业扩产也是行业调整规范发展的一个过程和阶段,譬如复混肥行业产能扩张的两大趋势一是往资源地集中,另一个则是往消费地集中,这也是逐渐促使行业产能合理布局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譬如山东金正大公司在经历市场十五年磨砺之后,在2011年实现成功上市,更是加速了发展之路,先后在全国建立了8大基地。该公司副总裁陈宏坤就告诉记者,金正大产能扩张的目标性就是两点,一是靠近资源地,二是靠近消费地。他表示,实际上,新建产能也是企业发展的无奈选择,如果站在全行业和全国角度来说,在产能如此大的前提下,再进行扩产,无疑会带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种种问题。但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企业要想不断壮大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现有的产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公司的长远规划考虑,新建产能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除了生产企业之外,由于行业竞争加剧,流通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也是新增产能的另一来源。华农农资连锁总经理黄小兵也提出,当流通企业想往生产领域转型的时候就必然会需要有自己的产品来源,这样自然就会有新建产能增加进来,这就是市场规律。而且,他认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还敢于扩大产能,或多或少肯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赚钱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的新建产能在带来了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可以说是行业的重新布局。
行业现状:“中国式”的产能过剩
事实上,除了化肥产业之外,国内很多传统行业甚至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如饱受诟病的传统钢铁、水泥行业,再如争议颇多的光伏产业、风电行业等。近日,工信部部长苗圩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的常态就是产能过剩。只有适度过剩,才能有企业竞争。如果都是短缺,企业就没有动力。然而如果一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比如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70%,就值得警惕,因为这会引发企业间恶性竞争,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回过头来看化肥行业,当前正陷入这样的“泥沼”之中,化肥行业的“叫好不叫座”、“卖货不赚钱”已凸显传统化肥产业处于严重过剩和“亚健康”的发展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没有错,然而,并非所有的新建产能都十分理性。在国内的化肥行业,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会认为,只有做大产能才能做强市场。就像有业内企业老总分析的那样,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通过增加产能、扩大规模成为行业龙头老大,提高市场占有率,而最终将其他竞争对手挤垮。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企业在“赔本赚吆喝”的情况下依然拼命扩大产能的重要原因。而其后果也显而易见,譬如作为产肥大省的山东,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而从消费量上看,有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等5省产量占总产量的82%,而5省的消费量仅为总消费量的34.2%。然而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企业近些年还是竞相在该地建厂,原料大进和产品大出增加了物流成本,绝非出于产业合理布局的考虑。
此外,在我国,产能过剩除了市场之手推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式的产能过剩。苗圩分析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并非完全是市场经济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同时也是政府驱动投资模式的伴生品。一方面地方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各种明补暗补使劲补,让企业做大做强之心瞬间膨胀;另一方面政府的过度介入,让企业经营者都过分相信政府的兜底。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经济体中,产能通常都不会严重过剩,因为严重过剩通常意味着大量企业要被优胜劣汰出市场,从而减少供给。但在我国,又是一个例外。很多地方政府出于本地GDP、财税和就业的考虑,坚决抗拒市场力量,就不让这些企业倒闭和出局,于是产能过剩就逐渐累积,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痼疾。这在化肥行业表现的同样明显。
作为涉农产业,化肥所享受的各项政策要比其他产业多。就曾有企业老总向记者透露,有些企业新建产能,并不是单纯为了扩大生产,而是希望借助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增加厂房,多占用土地。而从生存来看,几年前,业内人士就分析产能过剩最终会带来行业洗牌,有一大批小厂会倒闭,然而从现状来看,每到在市场压力下,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政策之手来“拉”一把,原本憋了最后一口气的企业又重新活下来,导致真正被彻底关停倒闭的企业少之又少,造成整个行业陷入“活不好、关不了”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