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综合解决方案诠释蔗农生活“新内涵”
植保中国行“碧护”生态技术推广活动走进广西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与会中外代表冒雨参加象州县2013年甘蔗田间管理现场会。
  采用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种植出的甘蔗苗长势健壮,引得外国专家纷纷上前拍照。

  3月28日,2013年甘蔗田间管理现场观摩会暨“碧护”高产高效生态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举行。会议以广西第一大农业特色产业——甘蔗为例,用一个个案例展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贴切地诠释了蔗农生活背后的“新内涵”。

  种蔗丰收致富的甜蜜生活

  都说象州县石龙镇是出了名的种蔗大镇,全镇靠种蔗走上致富路的农户比比皆是。当春好时节,记者来到石龙镇大蒙村,体会甘蔗种植给当地带来的甜蜜生活。该村甘蔗种植大户张展球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前的生活,那就是——“看,我的生活多甜蜜!”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在大蒙村成片的田野上,大马力拖拉机正在耕作,一垄一行播下了希望的蔗种。这些大马力拖拉机都是本村村民的吗?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村民张展球就被大家介绍了一番,大家说他是村民致富的一个好榜样,现在家里就有一台手扶拖拉机、两台大马力拖拉机、三辆摩托车和一辆微型车。张展球的儿子张第光说,靠种植甘蔗,他们家的第一辆微型车在2002年就买了,现在这辆微型车是不断更新的第四辆。

  1992年,当地政府号召种植甘蔗时,村民们大都不愿种。当时张展球是村里的小组长,他做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除了带头在自家地上种,还承包了一百多亩荒地全部种上甘蔗。几年里,他靠甘蔗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村民们看到种甘蔗前景巨大,也纷纷加入到种蔗行列。

  而当别人开始大种甘蔗的时候,头脑灵光的张展球买了一辆二手货车搞起了甘蔗运输。再后来,村民们都种甘蔗了,张展球承包的土地也只有40多亩,他就琢磨着从单产上要效益。1998年,象州县推广种植“新台糖22号”甘蔗新品种,蔗种价格高达3300元一吨。看到新蔗种这么贵,村民们都不敢种。张展球却如获至宝,他买了一吨试种起来,没想到当年就获得效益。新品种不但高产而且高糖,收购价格也比普通蔗高出好多。

  【记者观察】靠种甘蔗,张展球家的生活像是吃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来步步高。但他此时已不再是大家羡慕的焦点,因为石龙镇多年来号召农民种植甘蔗有了成果,整个大蒙村都富裕起来了。谈及今后的打算,张展球说,现在政府出台了非常优惠的种蔗政策,他要寻找几百亩连片地扩种甘蔗。“反正我自己有机械,所以准备再大干一场,力争过上更加甜蜜的生活。”张展球自信地说。

  种植技术从“靠天收”到“三位一体”

  一条条黑色的水管,像“毛细血管”般穿行在透明的白色薄膜下,带着药肥味道的喷泉,通过水管均匀地喷洒在蔗根上……

  顺着技术人员指点的方向,记者看到,石龙镇的蔗海最高处,有一座30多米宽的大水池和一座砖瓦房,就是这无数“毛细血管”连接的“心脏”。水、肥、药“三位一体”的滴灌技术,结束了石龙镇靠天种蔗的历史。

  石龙镇当地农技推广专家赵前海介绍说,传统的灌溉模式是渠道输水或地表漫灌,用水量大,有效利用率低。高效节水灌溉,则是采取喷灌、膜下滴灌等方式,对农田进行节水改造。这种“三位一体”的滴灌技术,可实现灌溉与施肥、防治病虫害同时进行,使灌溉变得精细化,为提高甘蔗单产提供了保障。

  【记者观察】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投资,动辄成百上千万,这是单家独户无法做到的。而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形成万亩连片规模的蔗田,才有机会迎来“望天田”变“保收田”的春天。

  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重点引进国内大型滴灌科技设备,使甘蔗示范区基本实施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按传统种植方法,采用节水灌溉前,每亩甘蔗投资成本 1100元左右,亩产4.5吨。而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每亩可节肥20%以上,节水30%,每亩投资成本1400元左右,亩产能达到7.5吨,比原来增加3吨,增收1000元左右。

  综合解决方案值得大力推广

  甘蔗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多年来,由于受到连作重茬,病虫害和干旱、土壤板结等自然灾害的原因,致使甘蔗产量不高、品质下降,效益不佳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为促进甘蔗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与会人员现场参观考察了石龙镇甘蔗应用“碧护”产品为主的综合生态治理试验示范效果和甘蔗喷雾机的演示,听取了国内外专家的专题讲授和技术研讨交流,使大家对甘蔗应用“碧护”效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加了对搞好甘蔗生产的信心。

  广西崇左江洲区甘蔗种植大户农斌升说,他种有400亩甘蔗地,听说国外专家到中国讲座指导,连夜驱车近400公里来现场观摩,有意直接寻求指导。在当地传统的甘蔗种植模式,很难在产量有突破,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在改良土壤的基础上,甘蔗产量提高,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一举多赢。他说,甘蔗单产如果能增100公斤,400亩地总产能提高40000公斤,增产带来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

  在石龙镇木莪村,德国阿格福莱公司总裁Thomas博士等国外专家,在甘蔗示范田里,对根蔗出苗情况进行对比。他告诉记者,“碧护”是一种新型复合平衡植物生长调节剂,从作物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成熟全过程均发挥综合平衡调节作用。试验示范证明,“碧护”有效抑制根腐病、枯萎病及土壤残留的各种细菌、病菌的病原微生物的萌发、生长、繁殖,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率。“碧护”驱虫抗病效果显著,还能有效解除除草剂积累对作物的毒害,提高种子萌发能力,保全苗、促壮苗。

  【记者观察】与会代表看到的甘蔗应用以“碧护”为主的综合生态治理效果,是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优选了来自德国、美国、南非等国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强强合作,通过在广东、广西多年、多点试验示范验证,该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对促进甘蔗生长,调动高产潜力,增强作物抗逆性及土壤修复等方面效果显著。

  这正如与会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秘书长张互助所说:“该方案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缓了抗药性的产生,甘蔗质量大幅上升,使甘蔗生产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达到了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目的,值得在我国甘蔗主产区加大推广应用。”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