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4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企业种地”打造美丽中国
访亿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鄢和平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琴

  该书从农民、农业、农资企业、农业产业的发展角度,提出了独到的“三农”问题解决之道——企业种地。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近日,《企业种地改变“三农”》一书出版,让涉农企业眼前一亮。作为企业如何种地?这一模式能否为涉农企业带来发展机遇?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该书作者、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亿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鄢和平。 

  《中国农资》记者:您所说的“企业种地”是何种模式?请给一个明确的概念?

  鄢和平:“企业种地”模式的实质是以公司化、规模化、现代化来进行种植业生产模式改造,目的是转变农业经营发展方式,降低单位土地的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当然,企业种地可以通过高科技运用以及新技术和规模经营等优势,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症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也有了一定的机械化水平,然而一家一户的种植结构限制了规模化机械作业。比如现在的土地仍是以1亩或几亩为单位,在播种或收获时费时和费力,效率低。而在规模化种植条件下,一块田地的面积可达数百亩甚至成千上万亩,机械化作业游刃有余,效率数十倍、上百倍地提高。

  当然,“企业种地”实现的机械化作业只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很小一部分。规模化带来的还有诸如科研能力提升、初级农产品市场议价能力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供应能力提升等,从而带动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农资》记者:在我国实行“企业种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您认为现阶段条件成熟吗?能否在全国全面推广?有何困难?您有何建议?

  鄢和平:目前来看,我国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企业种地”模式还存在较大困难,困难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二是政策;三是农民。

  首先,现在务农的还是以“农一代”为主,对土地流转还抱有怀疑的态度,加上自己还能种得了地,所以大规模、全国性的土地流转推行还需时日。其次,已经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的合作型组织,在经营规模、辐射能力、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和自身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显不够。当然,这也是由于规模有限造成的,这种局面的改变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针对现状,有志于向种植业发展的企业在等待的同时,“企业种地”宣导工作也应同步进行,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固有观念。针对局部地区流转成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就成了企业积累实际经营活动的 “试验田”。

  《中国农资》记者:农民在“企业种地”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农民是否会脱离土地?他们是被雇佣,还是产业农民?

  鄢和平:农民将成为一个神圣的职业,这是我在《一张难得的农民证》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农民将像现在的职工一样,融入到产业链的全过程。当然,农民不会脱离土地,否则也就不能被称之为农民了。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不同的是,农民的职业化分工更明确。比如在一个种植公司里,操作农机具的工作组将负责播种和收获,灌溉工作组将负责灌溉等等。职业化分工以后,相关的工作需要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当然,农民和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少数农民种着大多数人的土地,实际上也相当于给自己打工,积极性定然高涨。

  《中国农资》记者:“农资企业的现代化运营之道”与企业种地有何关联?现代化运营之道具体指什么?

  鄢和平:我认为,最先进入“企业种地”领域的应该是农资企业,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可能性。但是农资企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本身就拥有天然的优势。因此说,提高农资企业的现代化运营能力对实现“企业种地”来说即是提前预热。当然了,我也希望那些真心投入农业产业的其他行业的优秀企业加入改变“三农”的队伍中来,将其他行业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引入农业。这样一来,农业产业链上的现代化运营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书中的农资企业是以农资流通企业为模板提炼出来的,但从产业链角度而言,未来的农资企业指的就是产、供、销及服务一体化的大型农资连锁公司。既然是大型农资连锁公司,那么其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晰的战略目标;二是合理的盈利模式;三是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四是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体系。这四点是现代化运营的基本构成,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管理者与农业现状磨合,从而提炼出适合农业产业的特色模式。到那个时候,我们就离真正的农业现代化不远了。

  只要我们沿着十八大指引的方向,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以及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企业下乡工程,加大农村改革与发展,转变农业经营发展方式,相信实现中国梦指日可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