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传承祖先智慧 发展循环经济
访广东大众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再生资源农用化研究所所长林小明
《中国农资》记者 王旭波

  林小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者,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论语》上的原句可以一段一段地背下来,并结合当下社会环境谈未来工业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不断提到祖先智慧,并信奉中华名族的祖先们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族群。他认为老祖宗给我们总结了很多生存、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战胜困境、超越平凡的智慧源泉。

  古代文明的农耕智慧

  地处岭南地区的潮汕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过去100年甚至40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三分土地养活一口人,归根结底还是靠精耕细作来实现的。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做到精耕细作的呢?我们来看看祖先们的农耕智慧吧。

  第一个,暴晒一次泥土胜过一次施肥。农户们将犁好的泥土在太阳底下暴晒,体现了什么原理?土壤在不停地耕作中产生了酸性,农户们将土壤翻出来暴晒,土壤接受太阳光中紫外线、红外线的照射以后,酸性物质随同水分一起蒸发;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让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得到了分解,促进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中微量元素的释放。因此,就有了“暴晒一次泥土胜过一次施肥”的说法。

  第二个,汕头人的“火烧土”。即利用田边的杂草和泥巴,在田地的旁边“阴烧”(“阴烧”就是控制氧气的供应量,利用杂草慢慢地烧土),“阴烧”过程中,从杂草燃烧出来的一氧化碳基本上被土壤吸收了,同时把土壤里面的酸性烧出来;二氧化碳烧走了,二氧化硫也烧走了,土壤中的养分就会呈现出氧化状态,这样有利于农作物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吸收。

  古代文明的循环智慧

  我们来看祖先们的村庄设计,处处充满了天人合一的循环智慧。在村庄地理位置的选择,房屋以及配套设施的设计,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循环系统。

  首先是房屋等建筑的设计与周边地理环境实现了巧妙的配合:房子坐北朝南,充分考虑了阳光、空气流通与阴阳配合。其次是牲口、家禽圈养的选址及粪便的排放,每家每户的房屋设计与整个村庄的设计,再到村庄与农田的配合等,都遵循了循环、综合利用的理念。以排水系统为例,村庄前有一个大水池,大水池用来提供村民们的生活用水,以及接收村民无法利用的稀污水。同时大水池还可以进行水产养殖。大水池有2个水源:一个是水稻等农作物灌溉后,经过农田净化后的渗透水;另一个是村庄旁边的大水塘。大水塘一般与河道连接的同时还与水稻田相连;大水塘储存雨水,具有防洪抗旱的功能。另外每家每户在村庄还有一个小污水池。小污水池用于接收人畜排放的粪便等生活浓污水。人畜产生的浓污水在小水池内沉淀、发酵后,作为农田有机生物水肥灌溉到农作物上得到完全利用。简单看是一个水循环系统,其实这是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这个循环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综合利用的理念。比如大水池进行鱼、虾等养殖,不但可以分解水在流通环节中的杂质,而且鱼、虾可以供村庄村民食用。水中的杂质被分解后沉淀为污泥,污泥又可以挖出来做肥料。即在生产的过程中分解,在分解后继续用于生产。

  这个水循环,就相当于一条环城河,把灌溉过的水储存起来,把无法利用的稀污水收集在一起。整个水循环还具有防洪抗旱功能,在雨水不足的时候输出水源,在雨水过多的时候排除水涝。水中的有机质、中微量元素得到了沉淀。鱼、虾等也有巧妙的配合,各自分解各类物质,即也加入到了系统循环。大水池位置在村庄南面,还能够起到对温度的调节作用。白天太阳光照射到水面上,水池里的水吸收热量;到了晚上,释放热量。这是绝佳的循环经济圈,把农作物的养分、人蓄产生的有机质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再次回收,最后是村落的大丰收。村里每年抽干一次鱼塘,家家户户都可以分鱼、虾吃。

  这个水循环,还是一个调解器。除了调节温度以外,还可以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水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增加。鱼塘冬天干一次,干塘之后,家家户户派劳力把污泥挖出来,作为肥料春耕上田用。污泥有什么作用,污泥就是有机质,因为碱性物质易溶于水,这些污泥也具有弱碱性。由于气候和天气作用,我国南方土壤都呈现酸性,因此水循环中的污泥又起到了调节酸碱度的作用。

  先辈们经过长期探索、积累智慧,形成了一套稳定而高效的低碳生活模式,而且从每个家庭的小循环、到一个村庄的中循环、再到大自然的大循环,均体现了综合循环利用的理念,这些无一不是祖先们的智慧体现。

  低碳环保农业的领跑者

  人类发展已进入到21世纪,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代人该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广东大众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小明介绍说,在2002年公司创建伊始,就确定了“低碳高产——做最具性价比的农资产品制造商”的企业使命,立足于资源循环为起点的环保农业产业链的行业制高点。明确的企业战略定位,为大众农科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2003年,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土壤研究所联合成立再生资源农用化研究所。公司还在这一年率先制定并推出6项土壤调理剂企业生产标准,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开中国土壤调理剂生产标准的先河。

  2004年,承担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应用重大专项“碱渣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及土壤调理剂综合运用”;

  2005年,承担广东省社会发展项目“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和农用资源化利用研究”;

  2007 年,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年产15万吨酸性土壤改良剂的研制应用”; 

  2008 年承担粤港关键领域重点项目“造纸污泥无害处理技术及生物有机肥开发”;

  2009 年承担广东省重大专项“脱硫灰与钾矿石复合肥示范工程”,其中“制碱废渣应用技术”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发明金奖;

  2010年承担广东省十大农业项目,投资1.6亿元建设集生态花木市场和新农民科技创业园、低碳休闲农业于一体的济丰农业生态园工程。作为国内首家提出并实行低碳农业战略的环保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循环资源农用化企业。

  清晰的企业战略,推动了企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公司通过提高产品性价比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抬高了行业门槛。抬高行业门槛的意义在于降低农民用肥成本的同时,把一些没有实力仅靠模仿的企业挡之门外。产品性价比也成为公司引领行业发展的杀手锏。林小明自信地说:“同样的原料,不同的工艺,我的成本就是比你低一大截,这样我们就把粗放的竞争者甩在了身后。”

  林小明在采访的最后说:“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公司的战略就是发展低碳环保农业,我们的定位就是工业与农业循环的连接点。我们将把这个循环经济贯彻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中,传承祖先智慧,发扬祖先智慧,把我们的企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