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番
■对话嘉宾:
美国太瑞国际科技有限公司Felice 教授
德国阿格福莱农林环境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Thomas 教授
南非自由州大学Seef教授
水溶肥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在推广和使用方面也有较多的经验。我国水溶肥的发展刚刚起步,在质量上不仅要提高水溶肥研发,在推广上也要借鉴外国成功的推广方式。在此次的水溶肥高层访谈中,来自美国、德国、南非的专家就水溶肥如何结合国情科学推广,外国的推广方式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我国进军国际市场有哪些需要考虑的因素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水溶肥发展应结合农业国情
随着现代农业对机械化、自动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水溶肥的黄金时代正逐步走来。功能性水溶肥、液体肥正朝着高效、节水、高产的目标迈进。中国的水溶肥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根据我国农业的国情有几方面影响:
第一是因为土地所带来的制约,我国耕地面积受地形等因素制约,每户农民的种植面积都不大,加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耕地面积逐渐缩小等现状都制约着肥料行业快速发展。据Seef教授介绍,在南非,农业农场的规模能够达到4000-5000亩,小麦田普遍都在100公顷左右。当地政府将土地连起来,不再一小块一小块的种植,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达到集约化生产,对肥料施用、粮食收割等都起到很大帮助,这也是南非水溶肥能够很好应用推广的基础。
第二,由土地就联系到农用设施方面的差距。Felice表示,在美国农场主都拥有大片的土地,在管理上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少数土地较少的农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多以精耕细作为主,所以种植、施肥都比较科学有效。而由于土地面积大,所以在铺设农用设施方面成本就会降低。另外,在美国,每到收获的季节,就会有专业的农化服务队为农民提供服务。政策方面,政府给予农业扶持力度很大,为农民提供采购种子、肥料等服务。
第三,是农民素质问题。来自德国的专家托马斯讲到,除了种植规模,中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农民的培训上。在德国,作为一个农民要经过3-5年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这其中包括如何科学种植、配肥施肥、收割包装等一系列的产业链培训,只有拿到专业的资质证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所以他们在肥料的选择上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特别高,他们更多的考虑功效而不是价格,假如肥料不好的话,即便是再便宜他们也不会选择。此外,农场主之间会经常互相交流,参观彼此的农田,促进农户之间的合作。而在中国,农民几乎都不培训,都是靠着多年种地的经验,随着季节变换进行种植、施肥。在肥料的选择上也存在固有的观念,用了一种肥料就不会轻易换,对新型肥料的接受程度相对较缓。随着农民老龄化的加剧,年轻人大多不再从事土地耕种,他们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远远低于年轻人,所以也对水溶肥推广造成困难。
质量、价格、服务、渠道并进
国内水溶肥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与外国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推广起来出现阻碍的原因归结起来,一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没有打造品牌价值,三是未找到科学有效的推广渠道。政策方面,农业部对发展小型合作社、扩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正在实施,加大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的力度,并指定了水溶肥相关标准,让农民能够放心地买到高质量的合格产品。
Thomas提到,在过去几年,液体肥料的上升速度很快。水溶肥之所以在德国发展迅速的原因是,施用之后能够被作物迅速吸收,比传统肥料吸收快几倍。另外一点,在干旱和缺水的地区,水溶肥通过滴灌、喷灌的方式,将水与肥结合在一起,节省了水资源和灌溉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率。Thomas认为,水溶肥发展的关键在于质量和生产技术的提升,只有掌握质量上的优势,农民见到肥效就会有信心,加上一个合理的价格,农民就会购买。Seef谈到,中国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降水量分配不均,在干旱的地区推广水溶肥存在难度。而且,他提出质量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找到最适合的推广方式才能突破水溶肥推广的瓶颈。在南非,农民借助政府的扶持,包括贷款、补贴等形式。中国应该在分析各个区域农业生产情况、气候、种植规模等之后,设计具体的推广方案,而且推广的同时,农化服务也要加强,要教会给农民如何正确使用、科学施肥。
Felice补充说,除了质量、农化服务和渠道之外,价格也很重要。在中国,农民对价格比较敏感,每年肥料的投入较大,对农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以企业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来平衡成本与农民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