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水溶肥市场再掀热潮
第四届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高层论坛暨功能性液体肥研讨会在南宁隆重召开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番 吴 江 张艳潇 郑 晓 陈 熙 汪 洋

孙立新
刘刚
高祥照
张承林

  行业报告:前瞻性引导促行业发展

  孙立新

  中华合作时报社编委

  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辑

  “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正在兴起,其中水溶肥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行业发展将成为未来肥料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目前,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正在兴起,其中水溶肥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行业发展将成为未来肥料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国农资传媒通过大量企业采访以及96份市场调查问卷,对于行业做出一些前瞻性分析。

  首先,此次调查延续了参与对象以生产企业居多、市场前景持续被看好、对于市场容量比较乐观、产品认知度高等特点。参与调查的对象生产企业占70%,流通商占30%。相比去年生产企业比重由61%上升到70%。生产企业认知度提升、由观望转为关注,意味着行业的“红海”阶段即将到来,可能导致的“一哄而上”将引发竞争加剧、市场规范等问题。

  针对市场容量调查,50%的企业认为市场容量约为“几十万吨”,17%企业认为是几万吨,认为几千吨市场容量的占8%。由此看出,企业会继续加大投入、扩展市场。有73%的调查对象对水溶肥前景看好,产品认知度较高;19%的人认为国内外技术差异较大,提出含有炒作成分。47%的被调查者表示,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26%的被访者表示重点在“降低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上游产业规模的逐渐形成,产业发展的“结点”向下游移动。调查发现,去年63%的被调查者表示企业关注肥料与设施对接,今年67%的被调查者认为“设施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75%的被调查者表示依靠企业推广不现实,希望嫁接“农技部门推广政策”,尤其是目前设施扶持政策集中在水利部门,与肥料对接的设施政策乏力,希望能在设施、技术研发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此外,52%很多受访者认为假冒伪劣问题严重;39%的被访者认为标准问题严重。

  中国农资传媒对于行业发展提出建议,水溶性肥料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尽快将水溶性肥料“节能减排”的功效落在实处。对于生产企业,需要在技术投入上挖掘,真正生产出与设施相融合、配套的优质产品,在此基础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让大田用得起水溶性肥料,并逐步改变过去以叶面肥、喷施肥小而散的生产现状,用技术突破推进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此外,行业需要通过政府补贴、设施建设以及依托农技推广部门的理念推广,为水溶性肥料行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国际行标应瞄准多方面元素

  刘 刚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常务副主任

  “我们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考虑如何提供一个最终解决方案的水肥一体化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光包括肥,还包括水。”

  2013年6月1日正式实施水溶肥行业标准,水溶肥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是成都市新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它与农业部制定的水溶性肥料标准在应用的方向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水浓度的含量上。我们制定的标准要求不溶物含量是0.5%,它主要用在滴灌,一些高端的农业上使用,不太适合于用一般的过去背罐子来喷施的用。

  对于“标准”中提出的水溶肥要求,我们把它分成了固体肥和液体肥,没有强调氮磷钾的总含量,因为各个企业只要根据各个法规的不同,在包装袋上说明就可以了。但是微量元素的总量是0.1%-3.0%,中量元素要求2.0%,因为这里参考了欧盟的法规,对于水不溶物的含量是小于等于0.5%。

  标准不仅要针对肥的问题进行规定,水也很重要。我在佛罗里达考察的时注意到,美国是直接用地下的井口,直接打井。打井上来这个水是经过四道过滤,然后才去和我们水溶性肥料进行配合。过滤液使得水里面可能的钙、镁离子得到去除,防止出现沉淀。

  所以我们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考虑如何提供一个最终解决方案的水肥一体化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光包括肥,还包括水,对水的要求,对肥的要求,对溶解度、施肥标准的要求。因为涉及到施肥,它必然涉及到材料,比如对管道、送水肥的机械装备都有一些简单的要求,这方面的标准有没有可能来做,也是我们对于水肥一体化标准的进一步工作方向。

  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快速发展

  高祥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水肥一体化是施肥方式上的改变,所以说相关的技术也要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是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核心。”

  近年来,水肥一体化进入发展快行道,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年2月27日,为了引导水肥一体化进一步向健康方向快速地发展,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水肥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工作要点和保障措施。

  水肥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水溶性肥料产业的逐步成熟。从2009年开始,水溶性肥料已经由辅助性肥料,向大量应用的主体肥料转化,目前转化已经初步实现。现在市场对水溶性肥料的认知还有一些误区:第一,大家都认为国外进口的水溶性肥料质量好;第二,但凡能溶于水的肥料就是水溶肥,这是一个极端;第三,生产企业对于水溶性肥料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另外,尽管大家都在进行水肥一体化应用,但对水溶性肥料的选择还非常片面。水溶性肥料至少应该针对作物的不同生长期、不同养分的含量以及它的形态、需求是不一样的,应全方位满足作物需求。如果说仅用农业部登记的50个含量的水溶性肥料的话,它的养分配比的差异性或者是可变性是受到极大限制的。我建议企业的研发人员要打破常规,从科学发展,从实际出发,进行好水溶肥的应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研究。目前水溶肥领域里人员力量、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造成推广力度不够,我认为应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培训,大家共同推进水肥一体化快速发展。

  在过去十几年里,大家见证了肥料由单质使用向复合化发展,下一步还要快速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灌溉设备和水溶性肥料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将灌溉施肥发展成为真正的水肥一体化。对旱地要考虑到水分和养分怎么合理的管理,对水稻田也要考虑水分和养分的管理。水肥一体化是施肥方式上的改变,所以说相关的技术也要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是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核心,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进水肥一体化快速发展。

  液体肥料发展新模式——加肥站

  张承林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我们和企业推出了一种加肥站模式,就是解决小规模农户用液体肥的诸多问题。我认为这种模式,是中国未来液体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模式。”

  液体肥主要的基础原料之一就是液体氮肥,它含氮量多在32%,是尿素和硝铵加一定水配成的。在美国它的液体肥非常发达,所以它的销量达到1300多万吨。在其它国家也有一定的量,但是在我国基本是空白。第二个原料就是含磷的肥料,这类产品是一种低氮高磷的复合液肥,美国有150多万吨的产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含量,但目前在我国也是空白。因此,我国在研发液体肥方面的工作还需做出很大的努力。

  液体肥的总体优点就是生产成本低,基本无污染,质量一致,配方容易调整,更加方便精确施肥。它可以添加很多农学化学品,容易添加易于吸潮的有机物料,比如氨基酸、腐植酸等。

  液体肥的不足在于多少会含有一些水分,影响营养元素浓度,而且包装费用高,不宜长距离运输。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和广东某企业推出了一种加肥站模式,就是解决小规模农户用液体肥的诸多问题。我们的模式很简单,就是三个桶,可以装1.5吨左右,然后就三个配方,经销商操作比较容易。这个肥料的质量也有保证,我们是就近配送,配方很少,用法简单,统一售价,包装反复使用,然后留样取证,给农民一个放心。我认为这种模式,是中国未来液体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模式。

  我国液体肥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聚磷酸铵及氮溶液的生产工厂,提供基础原料。工艺并不复杂,然后就要建立生产清液或悬浮型的液体肥料工厂,建立配送体系。我相信几年后,只要目前投产的企业开始盈利,很多企业也会建这个工厂,制定液肥料的技术标准、生产设备标准,然后研制液体肥料的施肥设备。我国在自动化施肥技术只能用液体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落实,液体肥料将会是未来的主要使用品种。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