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商品化有机肥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农民的施肥习惯。当下农民已经习惯了大量施用化肥的方式,一时难以改变。由于终端消费拉动不足,有机肥企业生存相对困难。另外,由于管理的原因,市场还存在假冒伪劣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发展有机肥产业,专家与企业给出了相关建议,他们认为应该从制度层面保障有机肥行业的发展,其中包括有机肥产业的相关标准制定、市场监管、补贴等多方面的内容。
标准细化,规范有机肥
生产与销售
商品化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最有效的方式,但因为其标准偏低,给有机肥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告诉记者:“有机肥成分太复杂,特别是粪便,有重金属、激素、病原菌、农药、抗生素等。我们对生产有机肥的原料来源做过分析,分析的结果很令人担忧,很多污染物超标,不能作为肥料直接用于农田。因此要有标准,对有污染的有机质原料要添加秸秆或其他东西来降低其危害,对能分解的有机质原料要加快其分解速度,减少有机污染,总而言之有机肥要有标准,不达标准不能使用。”
一些专业的调查报告对有机肥产业的相关标准问题提出质疑,《2012年度堆肥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就明确提出:有机肥的质量标准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机肥的质量控制标准不齐全,仅从有机肥的养分含量与作物的需求角度来考虑,忽视了其本身含有的大量污染物。另一方面,质量控制标准比较落后,如有机肥重金属标准仍沿用1987年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
根据专家与行业的反映,有机肥的相关标准之争主要集中在“有机肥料中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肥的原料分类、有机肥原料里的污染物”三个方面。行业的发展需要适当的标准与其配套,否则规范生产与销售的标准反而会阻碍行业的发展。
“有机肥产业发展不应该拘囿于目前的标准。”北京根来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德成说。他认为有机肥的标准要实事求是,要适合社会的发展,生产有机肥原料不同,标准就应该不同。同时对含有有机质的肥料可以划分等级,不要一刀切。他说:“为什么标准规定有机质含量必须是20%,为什么不能是3%或者5%呢?比如有些企业因为生产技术的限制,他在生产的肥料当中达不到20%的有机质含量,如果按照标准执行的话,这类化肥就不合格。”他建议,可以根据肥料中有机质添加量的多少进行分级,并在肥料包装上注明是几级有机质即可。
而烟台宝源生物实业有限公司市场部长黄令峰针对标准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厂家用来生产有机肥的原料不同导致了其成本与实际的施用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他建议有机肥的相关标准应该更为细化。这种看法也得到了丁德成的赞同,丁德成告诉记者:“有机肥的原料很广泛,那么行业应该对这些有机质进行详细的分类,然后针对大的类别再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或许更为科学。”
监管到位,确保土壤安全
和有机质提升
据《2012年度堆肥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市场上有机肥的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这就使得优良的有机肥料难以得到大范围推广。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丁德成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在关心食品安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呢?这就要看粮食、蔬菜‘吃’的是什么,如果这些作物‘吃’的东西是安全的,那么它们的产品才会是安全的。”因此有机肥料的乱象不单单是肥料行业的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民生的大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必须做好市场监管,定期对厂家产品进行抽查。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监管队伍因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使监管不到位,对此应该对监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其二,执法不严、力度不大。据业内人士反映,很多情况下监管部门都是一“罚”了之,很难除恶务尽。
从专家的角度看,对长期使用有机肥的地方,要进行土壤监测。周健民说:“现在使用没有问题的有机肥不等同于长期使用没有问题,所以要对土壤进行监测,这部分工作需要农业部门综合考虑。”
政策扶持,让农民用上
优质有机肥
据周健民介绍,全国有机质减少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东北的黑土地。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的黑土层厚度从开垦前的60厘米~70厘米,下降到现在的20厘米~30厘米;土壤有机质从开垦前的8%~10%下降到如今的1%~2%,甚至更低。因此在政策制定上,国家自2008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他地区旱地的有机质有小幅度增长,水田系统比较稳定,有机质都有增加。”周健民说。这些地区的土壤有机质之所以能够增加,主要依赖国家多年来的政策扶持。2006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据悉,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通过技术物资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目前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实施面积已累计5000余万亩。自2004年以来,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如上海、江苏、北京、山东等地先后实施有机肥补贴。
中央与地方财政对有机质补贴的重视无疑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速度有所放缓,但是在补贴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有机肥招标,“有机肥招标是好事,但是政府招标对价格有严格的要求,就是能中标的有机肥的价格比较低,那么其质量能否保证就很难说。真正优质的有机肥由于价格较高很难被政府问津。”丁德成说,这可能会使真正优质的有机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招标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业内人士建议,在有机肥补贴方面,应该考虑更为科学的方式。
同时,“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还是应该在有机肥的应用上体现,其它不好衡量。”周健民说。他认为,使用有机肥一方面要从政策上支持,另一方面要给予生产有机肥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他们有动力去生产和推广优质有机肥。业内也认为,政府应增加对商品化有机肥生产企业补贴,包括电价、运输等方面。如有机肥企业的用电收费标准为0.79元/度,而无机肥企业的用电收费标准是0.37元/度;有机肥企业的运费为0.06元/吨·公里,而无机肥企业的运费为0.03元/吨·公里。如果能实现对有机肥企业的政策优惠,可以有效降低有机肥企业的生产成本,以达到鼓励更多的农民施用有机肥的效果,从而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现如今,为保证粮食安全,我国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仅仅守住数量红线而不关注耕地的质量,粮食安全也很难得到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持发展有机肥产业是关系耕地质量、粮食安全的大事。然而,当下有机肥企业的规模大都很小,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些看不到希望的有机肥企业要么走入歧途,要么改弦更张。在这种情况下,职能部门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并鼓励其发展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