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凝聚力量。2001年1月5日-6日,屈庆麟主持召开新班子上任后的第一次班子会。研究制定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即用三个五年时间,使开磷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把开磷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这次会议被一些人称作是关系开磷前途命运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开磷历史上一个跨越发展的转折点。
开磷“三步走”目标的提出,可谓石破天惊,立即在开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时,在被称为开磷露天“北京茶馆”的矿山中心广场3号桥上,经常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评论员”和闲人聚集在那侃天侃地。“三步走”目标是那阵子最热议的话题。很多干部职工认为屈庆麟是头脑发热,夸海口,纯属天方夜谭。有人说,“简直是吹牛不打草稿,看他以后怎样收场。”就连一些开磷的老领导也心存疑虑。因为这在当时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一些人后来回忆道,当时受进口化肥冲击,我国磷肥行业哀鸿遍野,开磷生产经营也陷入新一轮困境。企业潜亏达3个多亿,欠各种材料款1个多亿,欠铁路运费8000多万,欠国税、地税5000多万,欠职工集资款和住房存量补贴6000多万。
“我当时的头都是大的。”时任开磷财务部部长的袁毕家诙谐却真实地形容。在吃饭都要靠银行贷款发工资的背景下,提出要实现百亿元目标,的确让人难以置信。
人们那时心里都清楚,开磷建矿42年来,销售收入才做到5.39亿元。用三个五年就要做到100个亿元,感到很不靠谱。
很多人甚至感到,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开磷提出的发展目标都是文字描述式的,比较抽象。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开发矿业,加快建成我国化肥主要原料基地”;80年代提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加快改革、整顿提高,把开磷建成全国一流的化学矿山”;90年代提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北上遵义、南下贵阳,把开磷建成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而进入21世纪后,开磷中长期目标却变成了20亿、50亿、100亿的阿拉伯数字,尽管人们对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并不陌生,但前所未有地出现在开磷中长期发展目标中,给人的视觉刺激过于强烈,一时感到不太适应。尽管比起文字表述的目标要透明、量化和具体。
新世纪新千年第一年的4月10日,开磷新当家人屈庆麟在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用炯炯的目光,扫视着来参会的300多名职工代表,以那激昂豪气的疾呼,鼓动着大家扬起希望的风帆——
屈庆麟在会上向代表们描述了开磷“三步走”发展目标的光明前景,并向全体职工代表立下“军令状”,“第一个5年做到20亿的目标如果实现不了,本人自动辞职。”军中无戏言,当时很多干部职工为他捏着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