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种企进入规模整合必由阶段
访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区经理潘建民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喜获丰收的“秋乐958”玉米田现场观摩会现场,图为潘建民(右)正向玉米种植户公布最终测产结果。

  近两年国内种子企业数量已由8700多家减少到7500多家,但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仍不足100家。随着国家对种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越来越明显。近日,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秋乐种业)中南大区经理潘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种子企业要想在国内外具备核心竞争力,必须整合行业与企业资源,打造现代种业集团。

  大型种业企业面对瓶颈期

  秋乐种业是由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整体改制而成,是以河南省农业高新技术集团为第一大股东,联合河南省有实力的农业科研单位、创投公司及公司高管共同出资组建的育繁推一体化集团型种子公司。从2000年成立之初盈利170万元到2011年盈利8000多万,推广销售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已占全国的1/5,并率先推出单粒播精品种及其配套的耕作新技术。但令人疑惑的是,近几年公司发展却出现了徘徊的局面。徘徊的原因,同国内其他大型种子企业一样,一是受到国际跨国公司种子的冲击,局部市场的种子出现积压;二是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般科技人员多,而国际型的高端人才少;大路货的资源多,创新性的资源少;研发机构有,但体系未成型,技术和服务不到位。

  潘建民认为,秋乐种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直接面临着四方面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一,品种认知度需要不断坚持和提升;第二,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现状决定了种子价格长期徘徊于不合理价格左右;销售渠道的多、乱、杂现状长期困扰;第三,市场上不合理促销手段造成了夸大宣传、投机行为的时而存在;第四,方方面面的不正常公关关系影响了产品的正常销售。

  潘建民坦言,  做大与做强,对于有远大抱负的企业来说,仍然是一个艰涩的课题。

  协作+规模是种企发展的模板

  按照201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所确定的目标,建设现代种业集团应当是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目前的8700多家企业到时能够生存下来的可能仅有几类企业:即有一定研发能力和优势品种的企业;凭借当地稀缺种质资源,靠差异化、优势品种生存的企业;有一部分企业可以转为大企业的制种、销售部门,剩下的大部分企业若不能找准定位,则前路堪忧。记者了解到,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目前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角”并非是企业,而是广大科研院所和涉农大专院校。显然, 为了与国际接轨,对于国内种业企业来说寻求整合规模是一道必须解答的难题。

  潘建民表示,国内种子企业发展的落脚点应在“一体化”上下功夫,不仅硬件要全,管理、机制、模式、流程等软件更要适宜。秋乐种业在加强自我建设方面,自2003年起就成立了种子科研中心,拥有属于自己的高级职称的科研专家团队。建设高效营销团队。从包装、包衣、规格、标准、价格、服务、宣传等方面寻找差异化的思路,与代理商共同成长,努力实现双赢。为了确保市场稳定,公司斥巨资引入了先进的编码识别系统,每一袋种子都有唯一的防伪、防串货和区域编码。此外,公司今后还要壮大各营销分公司的规模和数量,大力推广区域营销模式,组成完善的秋乐种业营销体系。据了解,秋乐种业从2010年就启动了上市进程并且制定了严格科学规范的改制上市计划。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