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苹果药袋”事件,将享誉海内外的山东烟台苹果推上了风口浪尖。网民提出质疑,果农大呼无辜,消费者疑虑重重。媒体报道称,在烟台红富士苹果的主产区栖霞和招远,苹果被装着“违禁”药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药袋包裹长大。而据烟台市果树站副站长单玉佐介绍,今年3月以来,当地共销毁220万只“药袋”,并由政府出资购买普通果袋,替换下已经上树的60万只“药袋”。这些 “药袋”,仅占该市果袋使用量的0.01%。
果农称苹果交易量大抽检很难发现农药残留;农药检定专家表示退菌特和福美胂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一时间,“苹果药袋”事件顿时变得迷雾重重。究竟烟台苹果为何要套袋?“药袋”苹果有无危害?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药袋苹果”出现的农药残留现状?带着这些问题,近日,《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及苹果专家。
苹果套袋是保证苹果优质的关键技术
有专家表示,套袋技术十分常见,在过去,类似药袋也在其他水果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只要流入市场的果品农药残留不超标,便可放心使用。
“苹果套袋是我国现阶段优质苹果生产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保持苹果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著名果树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汪景彦介绍说,苹果套袋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该技术从国外引进,最早开始在烟台胶东地区使用,后来慢慢推广开来,逐渐出现了塑膜袋、纸袋双套袋、铝塑萤光膜等许多类型。现阶段套袋不但用于苹果、梨、桃、葡萄等北方果树的生产,而且大量用于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如柑橘、芒果、荔枝、枇杷等的生产。
汪景彦认为,套袋技术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使果皮细嫩光洁,色泽鲜艳,显著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二是在给果树喷药时可以避免药液直接接触果实表面,从而降低农药残留;三是可以有效预防苹果轮纹病和食心虫,减少病虫害防治用药。
“苹果的生长期是每年的3月份到10月底,在这7个月当中,不套袋的苹果一般用药十五六遍,也就是平均每十几天就得打一遍药。而苹果套袋能防止病菌的侵入,用药量可减少一半,而且套袋后的几个月里,喷洒的药剂不与果面接触,可有效减少农药残留。”烟台市农科院专家姜学玲说,“更为关键的是,所使用的农药也由常规药物转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姜学玲也表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套袋是优质果品生产的最好选择,目前还没有技术可以取代套袋。尽管套袋是优质果品生产的必备措施之一,但套袋并非“一套了之”,不是说套袋就可以生产出优质果品,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技术作支撑,而烟台在苹果套袋及配套技术研究推广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因此,烟台苹果无需使用含异物果袋,就可以生产出优质果品。
国家尚未正式禁用两种药剂
媒体的报道,让公众记住了“药袋苹果”中两种农药的名字:退菌特和福美胂。
退菌特和福美胂(C9H18AsN3S6)是何种农药?是否严格禁止使用?山东省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称,退菌特和福美胂都是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杀菌农药。其中,退菌特是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的复配制剂,主要用于防治果蔬病害;福美胂是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杀菌剂。
据了解,2011年底,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曾达成共识:鉴于福美胂等化学结构中含胂的产品存在安全风险,根据2002年农业部第199号公告精神,建议按有关程序撤销此类产品的登记。但截至目前,农业部尚无正式通知或公告。
对此,烟台市农业局局长梁传松告诉记者:“退菌特和福美胂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尤其是在防治苹果腐烂病上,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品。”他同时表示,对于药物果袋,目前国家一直没有一个相应标准和明确的要求。尽管这两种农药不是违禁药,但国家没有规定这两种药品可以用在果袋上,所以这种使用方法是违规的。
为了证实上述说法,通过有关人士介绍,记者在中国农药信息网上输入退菌特的登记证号“PD85123-8”,立刻弹出了青岛一家农药化工厂的信息,信息显示该药厂生产的退菌特为中等毒,生产有效期到2016年4月,允许使用的作物包括苹果树。同样,输入登记证号“PD85125”,也能查到福美胂的相关信息。该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农药管理条例》,所有农药一律实行登记制度,栖霞市场上流通使用的药物果袋所用农药基本为杀菌剂。
“在套袋的纸壁上涂上了少量的福美胂或退菌特,基本上不会接触到苹果。即使接触到了苹果,这种杀菌药的有效期在7-10天,之后会自动失效,之后苹果还要经过100多天的生长,因此,用所谓的药袋装过的苹果很少有农药残留,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影响。”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刘成连则认为,媒体报道的只是一种建议,由于农业部门还没有正式发文取消,所以不能把它列为禁止使用农药,更没有专门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与之配套。
“药袋”生产、使用需要监管
“药袋苹果”事件中,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药袋的生产企业都来自那些杂乱差的小作坊,所添加的药量更是具有随意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教授日前表示,对于农药使用剂量及对应的作物品种,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往果袋里直接抹药,国家没有规定和标准,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他认为,由于作坊“药袋”生产标准不一,对于套用“药袋”后的苹果是否有害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跟踪检测,最好的办法还是禁止这些“药袋”上树。考虑到我国目前苹果种植仍以千家万户散种为主,禁止“药袋”上树应以打击“药袋”生产源头为重点。
“不反对药袋的推广和使用,但坚决反对一些小作坊式的粗滥生产。”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仪海亮给出了另一种看法,苹果药袋其实是一种较好的使用方式,尤其在防治果树炭疽病、轮纹病上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他举例说,苹果从套袋到采收一般要经历3-4个月,即使用药袋,收苹果时也已经过了安全间隔期,残留的农药已经基本分解完毕。防治苹果果实病害,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套袋前直接向果面喷施大量农药,另一种则是将袋面涂上农药,对比而言,后者造成的农药残留并不多。
在他看来,如果能对药袋的生产实现合法化及规模化,在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下,将对提高生产优质苹果的质量和数量起到很好的帮助。他同时认为,之所以出现“药袋苹果”事件的恐慌,一方面是是消费者对于农药的正确、科学及合理使用缺乏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当前“谈药色变”的怪圈一直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往往农药本身没有问题,而是部分不法厂商的生产或经营的伪劣产品及个别农民的乱用、滥用造成了危害。有责任的农药企业一定是大力提倡和推广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同时坚决抵制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仪海亮补充说。
农药残留≠农药超标
“苹果药袋”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最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药你命”,成为很多老百姓的担忧。现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真如人们担忧的那么严重吗?农药残留是否真的会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有关农药残留问题上,社会公众确实存在一些误解。业内人士强调,“农药残留”不等同于“农药超标”,这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根据农业部对于农药残留的解释,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或食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除农药本身外,也包括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和杂质,是农药及其他相关物质的总称。残存的农药残留数量称为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表示。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会产生对人畜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中的生物造成毒害的风险。
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问题,常引起争论,以至于让人“谈药色变”。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原总经济师郑先海也表示,农药有残留是很正常的。对于农药残留,不论是茶叶还是蔬菜、水果上,都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有残留但在标准之内,就是安全的。此外,不论是日本、美国还是欧洲,全世界都允许有一定的农药残留量,这个残留量对人体是没有影响的。因此,认为有农药残留就是不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很多人对这一点在认识上有偏差。
业内人士评价,我国农药残留标准应尽快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争取不留任何检测领域和安全标准的盲区。让民众不再拿着一个苹果,却要苦猜它到底是安全限量内的农药残留,还是有着颇高风险的农药超标,让“药袋苹果”彻底绝迹。
农业部相关人士也指出,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减少农药残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农民各方的共同参与。
有业内人士坦率地表示,“药袋苹果”皆因农药而起,然而却不能因农药结束。因为在长久的将来,为了“对抗饥荒”,我们仍旧离不开农药,但怎么保障农药保持其最“正面”的作用,离不开有关部门强有力的监督。怎么保证“药袋苹果”不会毁了“苹果之都”一世好名,还须拿出果断行事的魄力来处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