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6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亿开磷之路

刘建雄 刘宗俊

    

  2011年12月27日,一个高亢激越的声音在开磷洋水影剧院回响:2011年开磷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30亿元,提前4年实现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开磷人建百亿企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是,放眼全国,综观世界,百亿企业既不算强,也不算大。这与1000亿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在负重攀越建成百亿企业基础上,勇往直前再奔千亿开磷……

  这穿越开磷53年历史的声音,博得了全场雷鸣般掌声。开磷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屈庆麟在公司四届三次职代会上的这番讲话,让代表们内心感慨万千。

  “提前4年实现百亿元企业发展目标,看似简单,实则百转千回,一代又一代开磷人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屈庆麟动情地说。

  今天,回顾百亿开磷之路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从中寻找属于每一个开磷人的记忆:在黔中大地的土壤上,一代又一代开磷人播撒汗水,辛勤耕耘,终于收获了百亿开磷的光荣与梦想!

  迎着跨越式发展的劲风,未来在深情地追寻着历史……

  第一章  艰苦创业

  一、洋水沟——藏在深闺人未识

  群山巍巍,历经岁月无穷的沧桑;洋水绵绵,回响远古雄浑的涛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但在于让山石壁立,山峰高耸入云,气势雄伟,还在于安排了这样一条清澈的小河,在雄伟、挺拔的狼鸡岭怀里静谧地流淌着。那潺湲的水流声,仿佛在不停地告诉人们,它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洋水河。

  洋水河蜿蜒穿越而过的这道狭长谷地,方圆几十里的村民们都叫它洋水沟。谁会想到,这里竟然埋藏着丰富的优质磷矿资源。在洋水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关于财富的神秘传言:“脚踏洋水河,石笋对石鹅;谁人识得破,金银用马驮”。五千年岁月悠悠,一直也没有人能够识破妙语玄机。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甘洒热血为国奉献的开磷人才发掘这块宝地,原来洋水沟埋藏着丰富的磷矿石资源,它是生产磷肥和磷化工的主要原料,是粮食中的“粮食”,人类生命元素!

  “你从东北走来,我在西南等待。汇集忠诚儿女,形成共同信念。开发矿业,为国奉献,万众一心同甘苦,劈山开路不怕难。我为祖国献磷矿,千辛万苦也开颜……”开磷集团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屈庆麟为《开磷之歌》写的这段歌词,生动展现了开磷那段史诗般的创业历史画卷。

  二、从“绳武推断”到“三阳开泰”

  在过去25亿年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一直在不知疲倦地孕育着万物生灵,它用10亿多年时间孕育了最终的海洋生命,用3.2亿年时间孕育了生机勃勃的陆上生态,又用6400万年时间孕育了人类。而那些深藏地下的宝贵矿物资源更是经历了太古时代到新生代长达15亿年的生命历程。

  磷是生物细胞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世界上84%-90%的磷矿用于生产各种磷肥,3.3%生产饲料添加剂,4%生产洗涤剂,其余用于化工、轻工、国防等工业。

  1669年德国化学家亨宁·布兰德意外发现磷以来,人类对磷的认识已有300多年历史,对磷矿石的开采利用有100多年历史。

  中国最早发现磷矿的时间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史称江苏海州磷矿(现名锦屏磷矿)。并于1914年对该矿正式开采。当时探明磷矿储量仅为2200万吨(地表到负的350米范围内)。

  20世纪初,一批西方学者断言我国地下缺磷,是一个“贫磷国家”。罗绳武焉能信之。强烈的自信心使他开始了艰辛的找磷生涯。

  罗绳武究竟何许人?许多开磷人在谈及开磷的发现史与发展史时都这样问过。

  罗绳武(1899年9月19日-1969年11月19日),字友梅,贵州贵阳人,地质学家。1919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同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4年加人中国地质学会,1925年毕业后返回贵州工作。先后勘察和发现了炉山翁项石油苗、梵净山印江区金矿、万山汞矿,贵筑、修文铝土矿,遵义、开阳磷矿、锰矿,威宁、赫章、水城铅锌矿和铁矿等,并撰写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为贵州的地质事业和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贵州地质的“活字典”。他是第一、二、三届省人民代表,第三届省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9年病逝于贵阳。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