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从海关官方数据看,我们进口肥料最多的品种要数钾肥,其次便是三元复合肥。但是,近期笔者在市场上却看到形形色色的除这两种肥料之外的其他肥料,而且数量惊人,品类繁多,生产国也不一。对此,笔者有些疑问。
明明说是进口肥料,有些企业在包装上还印有国内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业登记证号,产品执行的也是国产肥料的相关标准。笔者认为,这些肥料值得怀疑,很可能就是国内生产,设计一个类似进口肥料的包装而已。
明明说是进口肥料,却找不到合同号或批号。据笔者了解,进口化肥有小包装或散装两种形式,如果是散装进口,则在进口口岸灌包,包装袋除应符合化肥规格要求外,还应印有原产国、国内经销商、合同号或批号等内容。
有些产品倒是注明原产国了,但是感觉有点不熟悉,利比亚挪威某公司,这就让人弄不清楚这个公司到底是哪个国家呢?还是说是两国合资公司呢?有的企业还自找麻烦,明明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实行肥料产品登记管理制度,未经登记的肥料产品不得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得进行广告宣传。该企业却说是根据第十四条:对经农田长期使用,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一些产品免予登记,自找苦吃。
还有些产品明明生产单位、生产地址都在国内,却把字体印刷得很小,把某国外公司授权生产的字样印刷很大,这典型就是误导消费者以为是进口产品。还有些产品,包装用很明显的字体注明“原料来源于某某国”,让农民误以为是进口产品。比如某钾肥,注明:原钾产国:加拿大,黑体字,很是明显,不仔细琢磨,恐怕都会认为此钾肥就是加拿大进口钾肥。其实氯化钾的含量才40%,还不是通常说的氧化钾含量,含量标注是:含镁红色60%。产品执行企业标准。
除了以上说的这些有疑问的进口肥料外,现在市场也有很多与真正进口肥相近的包装,高度的模仿也有误导农民消费的意思。
实施上,真正的进口产品是必须经过严格的商检,经过农业部的登记才能被允许进入流通领域的,可是市场上出现的这么多“进口肥料”,疑问太多,却又缺乏相关监管,农民又无法辨别,实在是农民种地的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