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6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宣纸的前生

安徽铜陵化工集团公司 吴福堂

  《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一棵栎树,木质很“散”。用它做船,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棺材很快就烂;用它做工具,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很快就会朽;用它做柱子,很快就被虫蛀。总之,做啥啥不行。世人皆笑栎树无用,而栎树却笑世人太傻:如果我要是“有用”,不是早给砍伐了吗?果树年年结果,但它的大枝被撅断,小枝被拉弯,早早就死了。它的“有用”,伤害了自己。而栎树,却因为“无用”,才避免了很多灾祸。

  可惜的是,并不是每棵树都有这样的“智慧”。它们明明知道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会受尽许多磨难,但就是不改自己的生活习性,不通世故地顽强生长着。前几天与朋友一道春游,我就遇见了这样一棵执迷不悟的树。

  周末,我搭乘朋友新买的私车,到我居处附近的铜陵县金榔乡踏青赏游。在一座据说是明朝留下的石板桥前,我见到了一棵奇怪的树。它,几乎没有一块皮,是全“裸”着的,一丝不挂。在这棵树的旁边,堆着一捆捆从这棵老树上砍伐下来的细枝条,树条的皮,也全都被剥光了。同事问我: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长成这样吗?它的树皮哪去了?我摇摇头。朋友告诉我,它就是名闻遐迩的文房四宝——宣纸的前生。哦,经同事这么一点拨,我立马开窍了。凭着当年背过《安徽大辞典》的一点家底,我想,我应该知道这棵树的确切名字了,它的学名叫青檀树。

  世人都知道,文房有四宝。“四宝”产地很多,何地最好?最通行的说法是:湖州的笔、徽州的墨、宣州的纸、歙州的砚。这后“三宝”,皆出自皖南,其中又以宣纸名气最大。关于宣纸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纸的发明者——汉朝的蔡伦死了以后,他的弟子孙丹为了寄托对老师的哀思,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绵软的纸,为老师画一张像。他搞了很多种原料试验,都不理想。有一天,孙丹在皖南山谷的一条小溪边,看见有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着。它的树皮经过流水的浸泡,已经腐烂变白,露出了一缕缕长长的、白白的纤维。孙丹欣喜若狂,将这树皮拿来造纸,大获成功。这就是被人誉为“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的由来。

  宣纸正宗的原产地在泾县,泾县为宣州辖地,故泾县产的这种书画专用纸,也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宣纸。我们铜陵县的金榔乡,是几个县的交界处,在古时也曾与泾县同属宣州辖区。其自然气候条件,与泾县基本是一致的。泾县的宣纸厂家也经常到金榔的农户家来收购青檀皮原料。当地的老农告诉我,每担青檀树皮可以卖到五百块。我对经济农作物缺乏一个比价概念,不知这个价,是贵了还是贱了。只是,对眼前这棵青檀树已经遭受,或者即将遭受的磨难,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因为“有用”,它的新生“胎儿”还没成熟,就被人们无情地砍下来,放在刺骨的溪水里浸泡。剥了皮后,经过太阳的暴晒,又要背井离乡,被送到宣纸厂家。在那里,还有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几道“大刑”等候着它们。从被砍伐,到变成宣纸,需要历经一年方可修成正果。舞文弄墨的文人,在尽情享受宣纸今世的光鲜的时候,有几个能想到它的前生——一棵青檀树的苦难呢!

  青檀树却是执着的。无论你记得也好,忘掉也罢,它始终学不会,或许从来也不想学栎树的生存“智慧”。纵使屡发屡砍,纵使伤痕累累,也绝不后退一步。面对青檀,且敬且叹。请让我套用于谦的那首《石灰吟》来赞美它吧:

  

  千刀万剐出深山,

  浸泡蒸煮若等闲。

  剥皮抽筋浑不怕,

  要伴墨香在人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