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河南省郑州市日前启动第六次早餐工程,验收合格的早餐示范店可获政府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此消息一出,引发众多关注。原因在于,郑州市政府分别在1997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9年,15年来共推行了五次早餐工程。尤其是2009年的早餐工程还属于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的“放心早餐工程”的一部分,决心和力度空前。最终经过竞标,由4家品牌早餐企业牵头实施早餐工程,然而3年过去,中标的4家品牌早餐企业却经营状况惨淡。这一幕令人想起农资行业的一次次“整顿”,一次次的“跨越工程”。各种农资分销模式,似乎都和“早餐工程”一样难逃“闪亮登台,黯然收场”的困局。
河南餐饮行业某专家说,早餐问题实质上是市场问题,政府不应包办,尤其是试图依靠几家餐饮企业来包办几百万人的早餐问题,更是不大可能。早餐店属于市场的一部分,不适合搞什么工程。早餐工程鲜有成效,原因正在于此。听了专家的说法,笔者不禁思考农资行业的情况,难道大家不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农资市场不也在搞各种政府冠名的“示范店”、“某某工程”、“某某指定”、“某某合作”等,政府都意识到农资市场的混乱,也想从中有所作为。但是大家都忘了,农资市场已经是个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市场了,政府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和方向引导就够了,如果再插足到具体市场行为中来,都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农资行业自1998年完全放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从农资连锁到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探索者一种新型的农资经营模式,都在寻找着一种能够解决农资市场混乱的渠道,如果只是以“示范店”给领导示范一下,连锁徒有虚名,市场上的问题产品不但没有减少,还有增多的趋势。
笔者认为,农资行业的变革不是靠政府推广“工程”引领,也不是靠红头文件来指导农资市场的升级换代,分销渠道的创新。要想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需在周边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首先转变从业者的思维方式,提升思想认识,然后自然而然地推进行业的进步,各种各样有着神奇效果的“跨越工程”不符合农资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说白了,难逃哗众取宠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