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5月27日,为深入了解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一步传承老一辈供销社人为农服务的精神,中华合作时报社党委组织开展了为期3天的“红色教育”活动。《中国农资》记者随报社红色教育团队来到了河南林州红旗渠及“扁担精神”发源地——石板岩供销社进行了实地学习与考察。
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用一副铁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担,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如今,“扁担精神”同“红旗渠精神”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走在“为农服务”道路上的中华儿女。由此联想到当下的农资行业,同样需要弘扬、传承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下,扁担精神不能丢、服务宗旨不能变、诚实守信不能忘。农资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个适合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更需要农资人坚守一心为农服务的信念和决心。
用一根扁担“挑”出幸福路
在河南林州市,闻名天下的扁担精神在历史的沉积下,已经成为一种传承,不仅与林州山区的文化融为一体,而且始终向世人展示着艰苦卓绝的精神,树立着不懈努力的典范。而林州市石板岩供销社正是扁担精神的发源地,正是老一辈的供销社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代代子孙,激励他们不惧风雨、勇往直前。
来到扁担精神纪念馆,看到一幅幅记录历史的照片,听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自己的思绪不由地回到上世纪50年代,跟随老供销社人的脚步,追溯那一段光荣岁月。在那个年代,林州山区人民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而难以提高生活质量,风光宜人的重山峻岭成了阻隔林州市与外界发展的屏障。在交通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供销社人决绝地提出要“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从此,山区人民在供销社人的带领下,迈开了艰苦卓绝的步伐。一根扁担,盛载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人民的幸福;一副肩膀,挑起的不仅是重量,更是供销社人的责任;一双“铁脚”,踩出的不仅是脚印,更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在这来来回回间,太行山被供销社人开辟出一条“幸福路”。山区人家有了丰富的食材和各种生活用品,还有了自己经营的农资店。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着山区的发展,供销社还开起了旅馆、超市和加油站。现在,山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依然朴素,那一条“幸福路”是林州人不忘扁担精神的纪念路,也成为游人前来参观学习的发扬路。
“扁担精神”不褪色
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地处太行深山悬崖间,四周群峰环抱,道路崎岖险峻,环境极为险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石板岩供销社继承弘扬“扁担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团结拼搏、忠诚负责、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期供销社时代精神。
在太行山上,我体会到了老一辈供销社人的艰辛。崎岖的山路让人望而生畏,深邃的悬崖更是令人不寒而栗。而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本着忠实为社员群众服务的宗旨,组织职工翻山越岭,担货下乡,挨门上户,供应山里人需要的货物,再把一家一户需要变卖的花椒、桃杏之类挑到山下,年复一年,坚持不懈。供销社还帮助社员发展山楂、核桃、花椒等山货土特产品,利用山区丰富资源发展饲养业,使山区贫困面貌得到了改变。随着经济发展,供销社职工仍保持艰苦创业的本色不变,保持不脱离群众的高贵品质,群众称赞这个供销社是“山里人心上的合作社”。
为农服务做到了家
行进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正在闭目养神,突然听到同事大呼一声:“看,还有供销合作社加油站。”探头一看,果然路边出现一个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加油站,上面还有“中国供销合作社”的标识。这让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下车后,向当地供销社的工作人员证实,这个加油站确实是属于供销社的,顿时大家都惊呼不已。一位曾深入采访过石板岩供销社的记者笑言:“这可不是一般的供销社,这里可是扁担精神的发源地呀!”
在石板岩,我们充分感觉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天地广阔,应对市场竞争的服务优势。离加油站不远,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新合作便利超市”。这里经营着5000多种商品。
“这个花椒可真新鲜呀,味道足,核桃个头也大。”
“我们卖的很多农产品都是当地产的,都是有机无公害产品。”超市售货员笑着对我们说。仔细一问,这个超市每天营业到晚上11点半,服务对象也由过去主要服务山区群众扩大到服务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不仅如此,当地供销社还每天出动配送车沿山串村为不方便出山的村民送货,并且建了卫生所、幼儿园,成立了农民经纪人队伍等,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真正将为农服务做到了家。
农资呼唤“扁担精神”
在“扁担精神”陈列馆,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照片和一段段充满艰辛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老一代供销人为农服务的淳朴和执着。“扁担精神”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建社之初的石板房里生根发芽,多年后,又在新合作超市、农资经营网点、为农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
肩挑扁担绕山转,永不言苦;跌倒站起再前行,永不言败;为民服务无尽头,永不言止。在林州,“扁担精神”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的行动中传承着、发展着,创新着、弘扬着。这种精神,在供销合作社人心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品牌,一种文化。
生存土壤是农业、发挥效用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认真回味、思考我们所熟悉的农资行业,这种令人尊敬的“扁担精神”不正是我们行业一直在坚持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从小事做好、从真心做起、从诚信做实......只有这样,我们提倡和践行的全心全意为农服务的宗旨才会落实得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变梦想为现实
望一望巍峨的太行山,怎么会想得出修一条“人工渠”?不知道林县人当时是否想过要迁出林县,但是他们确实想到了在崇山峻岭中硬生生地“凿” 出个水渠,用了不到10年时间,他们把想法变为了现实。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面对这种精神,我不禁要问:今天,我们是否还有“想”的勇气?
站在化肥行业的角度来讲,是否有敢于追求梦想的公司?十年内,确实有一部分企业从小到大,进入资本市场,走入沪深股市,走进一线品牌的行列。企业有钱了,老板有钱了,这并不值得我们钦佩,我们钦佩的是那些勇于追求梦想的企业。我们钦佩那些以为农服务为宗旨,活跃在基层敢于用新科技、新方法或者新模式改变行业现状的企业。
人要有梦想,企业也要有梦想,更要像林县人一样要变梦想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