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
用市场化思维破解农资产业的焦灼

《中国农资》记者 郑 敏

  不依赖过去的惯性,不迷信行政的权力,不依靠道德的说教,让市场来理顺产业链条。   ——杨建平

  自今年4月以来,农资涨价成为行业热词,尤其是尿素产品,价格从4月初的2200元/吨狂涨至5月的2500元/吨,根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监测结果显示,截至5月21日,国内尿素批发价格指数已经连涨17周。与此同时,农资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业态,如在部分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不知所措,甚至放弃奋斗多年的事业,悄然退出农资市场。对此,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农资行业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时期,农资人必须要打破惯性、变革思维、创新方法,才能理顺农资产业的发展链条。

  用理性思维——看待农资涨价的两面性

  “农资产品涨价具有两面性,既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部分产品上又具有反常性。”杨建平说,“当前国家经济各项指标都步入上升通道,在整体经济形势背景下,资源型产品涨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具体到近期备受关注的尿素涨价上,他认为也存在诸多必然因素。首先是成本推动,尿素的生产成本包括煤、电、天然气以及人工,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涨约100-150元/吨,流通成本上涨约60元/左右,成本的上升直接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其次是需求拉动,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惠农政策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而粮价的上涨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刺激了尿素农业需求的增加。二是城市需求和工业需求,这包括城市园林绿化用肥用药比过去大为提高,同时工业胶合板行业对尿素的需求也有所增长。此外,今年还有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于,过去高氮复合肥原料多采用生产纯碱的副产品——氯化铵,而今年纯碱产量下降,导致一些过去使用氯化铵的企业转用尿素,也促进尿素需求。三是水泥和火电行业对废气脱硝环保处理的原料多采用合成氨和尿素,尽管目前的全年需求量约为60-70万吨,对行业影响不大,但随着对工业环保要求的提高,市场预期空间也比较明显。四是出口拉动,国际粮价以及国际肥价的上涨,促使很多贸易企业在淡季窗口期到来之前采购集港,进而拉动了国内市场。

  尽管成本和供需关系决定了农资价格上涨存在必然性,但杨建平也指出,在春耕用肥季节已经结束后,农业市场需求减弱时,尿素上涨幅度过大也有些偏离正常。“按照我们的测算,化肥生产总成本上涨了100多元,所以出厂价涨到2300元/吨左右是合理的,但目前2450-2500元/吨,有些偏离了正常的上涨空间。”

  也正因如此,近段时间,农资涨价引发各方关注,农资涨价剥夺了农民的种田收益的说法也喧嚣尘上。对此,杨建平提出,每次农资涨价都会有这样的道德说教式的谴责,好像是农资经销商赚了暴利,坑了农民。其实这是一种不知就里的惯性思维。资源产品上涨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农资虽然涨价了,但经销商的利润率却是下降的,农资流通行业的纯利润率从去年的0.63%降低到今年的0.4%。上游成本推高出厂价高,下游农民不能接受高肥价,两头受挤压,农资经销商是在“负重前行、为农服务”,不应该让他们背农资涨价这个“黑锅”。

  同时杨建平也表示,就农资涨价来分析,它也有两面性。农资价格上涨一方面确实会影响到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但同时也会倒逼农民由粗放的农业种植方式向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种田方式转变,从长远看,对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污染等方面也有促进作用。而且,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杨建平也不赞成采用行政手段干预让市场价格回到过去。“市场毕竟有市场的规律,如果过多用行政权力来干预市场,不仅会给市场传出错误信号,同时也不利于产业科技创新,农民施肥创新以及精细管理的发展。还是要用市场的手段来理顺产业链条。”杨建平说。

  用创新模式——构建良性农资流通体系

  在农资行业,假冒伪劣、坑农害农,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痼疾”。政府管理部门不遗余力地连年打假,虽有收效,但假冒伪劣现象时有抬头。

  杨建平指出,在市场经济初期,总会伴生假冒伪劣现象。要杜绝假冒伪劣,从短期看,要高举打假利剑,保持打假的高压态势,让造假、售假者闻风丧胆,不敢造假;要健全法律监管体系,让造假、售假者无空可钻。长远看,治本之策是扶持优秀农资企业,构建良性的农资流通体系,使农民方便快捷地购买到货真价实的优质农资,以优“驱”劣,使售假者找不到买家。同时要提高农民的识别假冒的能力和维权能力。一个消费群体如果自身不能维权、无力维权,而把维权寄托在别人身上,那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能长久的。

  “光靠行政监管只能解决表面上的问题和短期的问题,必须行政施压和市场倒逼兼顾,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杨建平说,农资打假不能总是按照传统逻辑、惯性思维来考虑问题。过去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通过行政权力的方式来监管市场,短期效果较好,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市场规律来解决。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回归市场呢?杨建平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培养新型农民的角度讲,一是农民必须实现规模种植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有实现规模种植,农民在采购农资产品上才会有专门人员和专业人员,也才会有固定的农资供应商。如果还是每家一亩三分地的种植方式,那肯定实现不了专业化程度,大多农民还是随意性购买。另外,只有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他们的辨假以及维权的成本才会下降,维权的能力才会提高,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农资专业合作社是可行有效的途径之一。让优秀的农资经销商队伍尽快成长壮大,让快捷的农资流通网络覆盖全国乡村,这是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的奋斗目标,也是构建良性农资流通体系的精髓所在。”杨建平提出,构建良性农资流通体系,要创新经营业态,大力发展连锁配送;要创新质量监管体系,推广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质量追溯机制;要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农资专业合作社,使优秀农资经销商和农民建立紧密的、稳定的利益联结。此外,还要特别要花大力气扶持、培训、壮大优秀的经销商队伍。

  “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往这一方向上努力,也有一定成效。譬如协会一直和中华合作时报社联合,积极开展百佳优秀经销商评选活动、诚信经销商建设活动等,再如建立农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都是想让优秀的农资经销商队伍尽快成长壮大,让更多的优质农资商品进入千家万户。” 杨建平说。

  用市场理念——创造出农资产业的传承

  经过了计划专营,再到市场放开,农资行业完全市场化经营也走过了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其间虽然曲曲折折,但整个农资流通行业的成长壮大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近年来农资经销商生存艰难、处境尴尬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统计显示,尽管今年农资大幅涨价,但农资流通行业利润率反而连年下降。尤其是许多中小经销商,手里没资源、企业没品牌、乡村无网络,在厂家的指挥棒下“滴溜溜”地转,赚钱很难、赔钱很惨。许多经销商都在焦灼中寻找方向。

  对此,杨建平表示,今天我们到了应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许多经销商长期依赖一买一卖的转手贸易,没有在品牌建设、网络建设等核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许多经销商除了银行存折,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为后辈所传承。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小农资经销商不愿意再经营农资,要“农”盆洗手。还有一些干了多年的老农资人,找不到接班人,农资事业很难传承下去。他提出,农资流通企业应该尽快扑下身子,下苦功夫建品牌、建网络,靠品牌优势、网络优势、管理优势、服务优势去赚钱,而不是现在的辛辛苦苦赚“搬运工”的钱。行业主管部门,也要从理顺产业链、价值链的高度,重新梳理管理思路,用市场手段、用利益调节来改善农资流通行业困境,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杨建平说,现在的农资行业还是遵循传统观念和模式去管理企业、经营市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遇到涨价问题,就希望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调节,或是进行道德说教;一提到打假,就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监管。“农资流通行业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打破固有模式、惯性思维,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回归到市场的本源,用新理念、新方式来管理和经营农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创新思维,将农资精神和管理理念传承下去。”

  他建议现在农资流通行业首先需要创新经营业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业态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经营,从卖商品变为卖服务,尤其是要提高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他认为当前业内黑龙江“两丰模式”、浙农“慈东模式”、福建的“安溪模式”、山西农资模式等都是很好的尝试。而协会也会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开展工作,协助企业做好突破发展。一方面和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反映行业呼声,维护行业利益,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协会本身也会努力为行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如行业报告、价格指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等。

  “希望通过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最终回归市场,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建立行业传承,造就农资事业永恒生命活力。”杨建平说。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