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马广福火了!
这位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的农民,在56岁的时候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用动人的歌声打动了观众,并获得2008年《星光大道》年度亚军,随后2009年又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展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风采。今年五月,佳木斯的春耕如期来临,听说马广福依然保持着一位农民的本色,而且种了170多亩地。记者很想知道这位歌手农民与他的乡亲们是怎样经营春耕的,抱着这样的心态,记者踏上了前往佳木斯的火车。
春 耕:“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成了老马的主旋律
5月4日,记者在佳木斯桦南县的郎家屯见到了马广福。这里的春耕生产正在紧张地进行中。马广福总共种植了170多亩地,十几亩旱地,剩下的全是水田。马广福的旱地只剩下播种的工作了。
在来这里之前,有关东北施用“一炮轰”的消息很多,记者也想当然地认为这里的农民应该也习惯施用“一炮轰”。但是记者看到马广福田头的化肥绝大部分是尿素、二铵,还有少量锌肥。据马广福介绍,现在农民种地都是按配方施肥,直接买掺混肥价格高,如果按照农技部门提供的配方自己配肥的话,可以节省一笔开支。“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农民按配方施肥的效果很好,只有地多忙不过来的时候才用专用复合肥。”马广福的水田较多,有150多亩,所以水田就用水稻专用肥,效果也还好。
60岁的马广福是种地的老行家了,不过今天他的体力主要用在配肥上。他在地头把化肥掺混好,然后投入机播耧里,机播手负责把化肥和种子一块播进地里。马广福告诉记者,现在当地都是种肥同播,这十几亩旱地一天就可以播完,所以农活干起来很轻松。
据介绍,由于这两年农民按照配方施肥后,农作物增产明显,玉米产量稳定在1200斤以上。尝到配方施肥的好处后,这里的农民每年都按照农技部门公布的配方来施肥。“配方施肥,种肥同播”不仅节省了马广福和乡亲们的劳动力,还增加了收入,马广福的歌声也更有幸福感了。
开 荒:边劳作边唱歌,老马练出一副金嗓子
说起种地,老马感慨良多,他也有一段艰苦的创业岁月。
上世界八十年代初,国家的政策开始放活,鼓励农民多种地多打粮。老马借着这个机会开始开荒。凭着年轻人的干劲,老马率先在离屯子十几里外的洼地开荒。这片洼地十分辽阔,但人迹罕至,到处都是野草。那个时候,老马的三个孩子都还小,他的爱人不仅要照顾旱地还要照看孩子,开荒的事就全包在了老马的身上。
老马夜以继日地在草甸子里劳作,还在草甸子里搭起了窝棚。里面支口锅,带点干粮,老马就开始了一个人的孤寂生活。他用了三年时间在草甸子里开出了150多亩水田,屯里的年轻人包括邻近屯子的人也都跟着老马开起了荒,一时间偌大一片荒地变成了良田,据当地人估算至今这片草甸子里共开出9000多亩良田。
虽然开出了良田,但是劳作并非易事。由于缺少机械化,老马就一个人在田里使用简单的农具劳作,有时候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唱歌也从这儿开始了。“一个人在大甸子里难免寂寞,我晚上闲下来的时候就听听广播,有时候高兴就跟着唱,反正草甸子里也没有什么人,大晚上随便吼也影响不了大家。”歌声成了这位寂寞开垦者的伴侣,当看见月亮时,他会唱,看见稻子长高时他会唱,秋收的时候,他更是激动地唱,就这样,他也练出一副金嗓子,渐渐在屯子里、镇上出了名。没曾想这一唱就唱到了春晚的舞台。记者在采访马广福的两天时间里,接触到的乡亲对马广福十分熟悉,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马广福上了春晚就对他敬而远之,相反很多听着马光福歌声长大的青年人会因此感到自豪。
“我小的时候就是听马叔的歌长大的,就记得那个时候只要是党的生日或是重要的节日,学校都会把马叔请到学校去给大家唱歌。”今年39岁的智喜有这样来描述马广福。智喜有的水田和马广福家的水田相邻,彼此相处得很好。他说:“有时候干活累了或者吃饭的时候,我就鼓动马叔给大伙唱歌,马叔从来没有推脱过。所以和马叔一起干活是件快乐的事。”在桦南县,像智喜有这样听着马广福歌声长大的人还很多,过去、现在,他们都喜欢马广福的歌声。
“只要大家喜欢,我就唱,不过我很清楚我就是个农民,种地是我的本职。”马广福说。或许这才是真实的马广福,他的歌声和种地是一对兄弟,种地让他产生唱歌的冲动,而他的歌声又传递着农事活动的辛苦与喜悦,这才是最贴近农民的天籁之音。
愿 望:演出种地两不误, 唱出农民心中的歌
虽然他在屯子里的生活和任何一位农民都毫无区别,但是他比别人多了上电视的机会。就在记者采访马广福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马广福2008年参加《星光大道》时的节目。马广福的爱人赶紧给自己的女儿打电话,让她也看看。看着在电视上的表演,马广福的眼角也露出幸福的微笑。
这时,马广福讲了他对上星光大道的理解,“其实很多专业演员都比我唱得好,但是为什么我出名了,那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只能说明国家更重视农民,更尊重农民。”他还告诉记者,现在不仅种地不给国家交钱,国家还给补贴,而且现在农民都有医疗保险,农民也敢走进大医院看病了,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曾有的。
如今,马广福依靠种地每年收入十余万元,去年在桦南县买了楼房,生活有滋有味。马广福的儿子已经挑起了家里的大梁,主要负责水田的工作,而马广福和爱人只负责旱田的工作。在机械化的今天,旱田的劳动量已经很少了,马广福有更多空闲的时间了。他告诉记者,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趁出去表演的时候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至于演出费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小小的北方村落里,马广福和他的乡亲们都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以前不敢想的现在敢想了,以前不曾做的现在也有机会去实践了。
采访结束了,然而记者耳畔还回响着马广福的歌声“关东风,黑土情……点燃了心中的希望啊,照亮了锦绣好前程……”这无疑是马广福发自内心的歌声,不仅代表他自己的心情,也唱出了农民心中的歌。
■ 记者手记
走马广福开荒之路:
一条关系2000万产值的泥路
由于机械化的实施,当天马广福的玉米播种即宣告结束,但是水田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水田离老马的家还有十几里路程,记者提出要到水田去看看,这遭到了老马的反对。他的理由是,道路难走,拖拉机已经被儿子开往水田了,而且他年龄大了,进出一趟水田已颇感吃力。记者不想为难他,所以就只身步行前往水田。
记者来到了马广福的水田时,他的儿子马长礼正开着手扶拖拉机在水田里来来回回地劳作。因为记者的到来,他暂时停止了工作。记者同马长礼一同来到他的窝棚里,这个窝棚总面积大约七八平方米,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锅灶、炕、油盐酱醋、铺盖、化肥样样俱全。马长礼告诉记者,当年父亲住的窝棚太旧了,这个窝棚是前两年新盖的。他每隔几天回家一趟,主要是回去带吃的和水。
采访结束时,下起了雨。记者只能坐上马长礼的拖拉机离开水田。由于下雨,整条出水田的道路已经泥泞不堪,四轮车好像在泥里打滚。道路的两旁是无尽的水田。马长礼告诉记者,这片水田每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所有的粮食全靠这条泥路往外运。不过就记者走这一趟来看,农民要把这价值2000万元的稻谷运出水田着实不易。
拖拉机走到半路,便陷在了污泥里,任凭马长礼怎样努力,拖拉机的轮子只打转就是开不出去。幸好马长礼有经验,带了一把铁锹准备随时挖路,看来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就在马长礼信心满满地挖掘四轮车周边的污泥时,只听砰的一声,铁锹断成两截,希望瞬间破灭了。幸运的是,一辆拖拉机从这里路过,在这辆车的帮助下,马长礼的拖拉机终于被拖出了污泥。此刻,记者终于明白这十几里的道路对于这里的庄户人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一段距离,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选择在稻田里的窝棚里居住的原因。
此刻,记者和马长礼的衣服已经湿透。记者问马长礼,这样的日子苦不苦,马长礼说:“也没感觉苦,相信以后会好起来的,你再过几年来看,这样的条件恐怕就难找了。”
他说的话不无道理,老马当年开荒的时候,那里只是一片洼地,来回全靠脚,现在有了拖拉机,以前水田里的稻谷每亩收四五百斤,现在每亩1200斤以上。生活或许有不足,但是只要肯干,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