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东省农:
把“农资直供”的“直通车”开进农民心中

《中国农资》记者 于江灵

  为了使农民能用上高效、质优、价廉的化肥,公司与国内多家大型生产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同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农化服务措施,做好跟踪服务。图为公司聘请的省农科院专家到试验田实地指导。
  2007年起,公司启动了创新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开始在山东省各地与县级供销社、农资公司进行对接,实施化肥直供。图为在对接公司存放的直供肥。

   “直通车”开进农民地头

  在农资行业的链条上,农民处于末端,却是农资产品的最终消费者。经过层层流通环节,农业生产资料到农民手里已经被涨价了。为了创新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延伸服务触角,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化肥价格,山东省农资公司把做好“农资直供”作为农资经营的切入点,整合经营网络,减少销售环节,强化农化服务,使省公司资金、货源、信息优势与县供销社的销售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与平原、沾化等10多家县(市、区)供销社实施了省县网络对接,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杨传堂3月16日在《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农资直供”让利于民》信息上所作的重要批示:山东省社发展标准化、专业化、服务型的“农资直供”,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土地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也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种植成本的有效方式。希望省社立足满足农民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网络优势,不断提高直供份额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让利于农,把“直通车”开到田间地头,把质优价廉的放心的农资送到农民群众手中。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也作出重要批示:全省供销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传堂同志的批示精神,把“农资直供”的“直通车”开进田间地头,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据悉,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农资公司利用“货源、农化、信息”三大优势,对全省农资市场状况、网络销售情况、农民施用习惯等进行了摸底调查,与县供销社探讨和研究网络对接的可行性。以公司化、挂牌和业务对接三种形式,与县级供销社农资经营网络进行对接,将公司加盟店与对接网络紧密衔接起来,进一步织密了山东农资的销售网络。

  加强省县网络对接

  关于“农资直供”的具体做法,山东省农资公司董事长袁敦华介绍说:“在网络对接方面,我们采用银企联手的办法支农解忧。首先,公司与邮储银行针对部分对接县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问题,分别赴邹城、汶上等对接县社实地调研、考察企业经营存在困难,协调当地银行与对接县农资企业进行对接,有力地推动公司经营业务的开展,密切了与对接县的合作。再者,组织部分对接县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在青岛组织的‘农资连锁网络标准宣贯和规范管理培训班’。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参观优秀企业,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更有针对性。第三,与律师共同规范了《对接协议》,草拟了用于对接县办理担保周转肥的《购销协议》,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对接县经营困难。第四,为使网络对接工作常态化,针对淡旺季变化,将公司‘可供货源’按季或周告知对接县,并将对接县反馈的用肥习惯和需求及时反馈给经营公司,形成了购销双方、上下信息互通的平台。”

  不仅要把农资快速地送到农民手中,更要做好农化服务,让农民正确施用化肥。山东省农资公司以新型肥料推介为手段,为对接县提供农化服务。针对公司在平原小麦试验田和莱芜大姜试验田推广的新型肥料活动,将农化服务与公司经营相结合,促进业务销售。

  据山东省农资公司副总经理马玮介绍:“首先,应对接县莱芜省农公司的要求,在莱芜羊里镇城子县村选取2.8亩做为大姜试验田,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该公司已开始采购并进行推广销售。再者,山东省农资公司在平原召开了‘平原小麦微肥试验田测产现场会暨对接县座谈会’。这次现场会是对公司去年9月底召开‘对接县新型肥料推介会’后,在平原王凤楼镇大刘村做的小麦微肥试验的结果进行检验。测产现场南京百阳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代表对产品进行介绍,省农科院专家就施肥方案、测产方案进行了讲解,农户就田间管理的注意事项做了介绍。后期通过农科院专家对试验田的比对测产,按照微肥使用方案每亩多投入20多元,多收益达70-80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袁敦华表示:下一步山东省农资公司将继续从全局出发,做好网络对接的发展和推动工作。按照以公司货源、配送优势区域为重点,以货源供应、融资帮扶、服务为手段,多样化地开展网络对接工作。拟以济宁、德州、枣庄三个地市为工作重点,开展网络对接工作。同时也加快人员培训,提高农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在为“三农”服务的道路上,山东省农资公司将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政府和省供销社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坚决贯彻执行“农资直供”的思想,加大“省县网络对接”工作力度,找好结合点,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化肥直供工作,切实为全省广大农民带去实惠,用实际行动为“三农”的发展贡献力量!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