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4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低含量草甘膦混配水剂退市进入倒计时

董 玉 易 旸

   业内争论了近一年的“30%含量以下草甘膦混配水剂是否合法”问题终于有了结论:4月5日,农业部发布第1744号公告规定:目前含量低于30%草甘膦混配水剂应在2012年8月31日前将含量变更至30%以上,逾期不再保留原农药登记证、农药临时登记证。

  但公告同时留了一道口子:8月31日前按原农药登记证、农药临时登记证生产的这类混配水剂,在其产品质量保证期内可以销售和使用。

  两种产品最受影响

  目前,国内有三种含量在30%以下的草甘膦混配水剂产品,分别是10.8%滴酸草甘膦、15%2甲草甘膦、20%麦畏草甘膦,已获得登记证的企业有5家。其中,20%麦畏草甘膦由于生产成本高昂,零售价格不菲,原本在市场上的销售量有限。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区经理刘晓利表示,由于20%麦畏草甘膦成本价不比41%草甘膦水剂低,不具备价格优势,不易推广;另外由于麦草畏虽然对阔叶杂草有特效,但其使用对技术要求较高,很容易造成药害。因此,公司目前的麦畏草甘膦仅在商业林地有所推广,在大田作物上则较为谨慎,几乎没有推广。

  南通新华农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的20%麦畏草甘膦早在2009年就已经停产,即使没有这个公告,20%麦畏草甘膦也会自动退出市场。

  但广西化工研究院和重庆树荣化工有限公司恐怕就没这么轻松了。据了解,15%2甲草甘膦和10.8%滴酸草甘膦的生产成本均不足6000元/吨,而41%草甘膦异丙铵盐水剂和30%草甘膦水剂的生产成本均在10000元/吨以上。但在零售终端,15%2甲草甘膦的使用成本是2.8-3元/桶水,而41%水剂的使用是4元/桶水。因此,低含量混配水剂的渠道利润要远远高于41%水剂。

  尽管还有两年的缓冲期,但低含量草甘膦混配水剂想要长期赚取高额利润的愿望恐怕要落空了。广西化工研究院院长孙果宋表示,公告对产品的市场推广有一定影响。

  高含量产品被看好

  事实上,业内对30%含量以下草甘膦水剂的争议在去年12月份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说法。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的会议纪要提出:建议停止受理和批准草甘膦含量低于30%的混配水剂的田间试验和登记,对于已经批准的草甘膦含量低于30%的混配水剂,限期进行含量变更。

  但会议纪要毕竟不具备相关法律效力,此次1744号公告发布,终于让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答案。

  在不少高含量草甘膦生产厂家看来,这个公告仍然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悬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忧的是公告依然给了一个不短的缓冲期。

  但不管怎样,业内人士公认,该公告表明30%以上含量产品占据主流已是大势所趋,低含量草甘膦混配水剂变成了一个“夕阳产品”。未来草甘膦市场的发展将以高含量草甘膦水剂为主。同时也有人预测,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将成为市场的主角,而30%草甘膦水剂的市场份额也将逐渐提升。

  莫让10%草甘膦产品改换门面卷土重来

  草甘膦产品是世界第一大除草剂产品,是近年来应用最广、产量最大、年销售额最大的农药品种。在我国一直存在10%低含量草甘膦产品和30%以上的高含量产品。根据2009年农业部、工信部第1158号公告,低于30%的草甘膦水剂(主要是10%草甘膦水剂),从2012年起将禁止在市场上流通。 

  目前,我国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大多采用甘氨酸法工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草甘膦稀母液。有数据显示,生产1吨草甘膦原药约产生4~6吨的草甘膦母液。对于这些母液,国外企业大都采用浓缩后深埋的处理方法,我国则将草甘膦稀母液浓缩后配制10%草甘膦水剂。甘氨酸法草甘膦母液浓缩后配制的10%草甘膦水剂,含有大量的氯化钠,长期使用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同时甘氨酸法采用的是“一锅煮”的生产工艺,未反应完全的原料、中间体、杂质等累积在草甘膦母液中,因此母液浓缩后配制的10%草甘膦水剂中含有甘氨酸、氨甲基磷酸、亚磷酸钠、增甘磷以及重金属杂质和副产物,长期使用,也会对环境带来影响。

  第1158号公告公布以来,我国一大批草甘膦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废料处理技术,分别推出30%草甘膦水剂及以上高含量制剂,主动响应政策变化,提高环保标准,体现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但仍有一些企业偷偷用废渣母液违规配置所谓“高含量制剂”,企图蒙蔽监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的“高含量”产品虽然短期内价格低廉,但是其施药后对土地具有同样的破坏作用,污染环境,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从长远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因此,在抵制使用母液配置草甘膦水剂的工作中,除了政府要加强监管、企业加强自律外,经销商、农民朋友也应该擦亮眼睛,谨慎选择好的产品。希望大家共同携手,莫让10%草甘膦产品改换门面卷土重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