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理念融合:“水肥一体”的对接点
灌溉设施企业眼中的“水肥一体化”
《中国农资》记者 吴 江

  乔德禄
张国勤
门 旗
阎寿沧

  当前,大众化肥料的“困顿”,使个性化、专业化肥料市场成为有待开拓的重要领域,灌溉肥、水溶肥成为更多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常规肥料、功能性肥料如何切入灌溉农业、拓展市场空间,成为业内人士正在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实现灌溉肥、水溶肥与设施的对接,对于企业来说迫在眉睫。

  4月28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传媒、中国农科院肥料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偕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水利部中国水利协会灌排分会以及以色列国际学习中心等机构,在潍坊共同举办“2012中国灌溉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研讨会”,同期将举办“水溶肥和灌溉设施企业见面会”,共同探讨灌溉农业发展以及水溶性肥料与设备对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加快推进节水农业的方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随后,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大规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政策连续出台预示着中国“水肥一体化”时代即将到来。

  “水肥一体化”要求水与肥的同步输送需要借助灌溉设施,也就是说,肥料行业与灌溉设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彼此之间沟通较少。有调查表明,很多水溶肥企业在肥料使用环节中,并没有考虑与设施、设备的对接问题,而灌溉设施企业在设计灌溉方案时,对肥料输送环节的考虑有所欠缺。

  日前,记者在“2012内蒙古农业节水技术创新高峰论坛”上,针对滴灌、喷灌等龙头企业进行了采访,了解滴灌、喷灌设施企业眼中“节水农业”与“水肥一体化”,并针对灌溉设施推广、肥料与设施的有效嫁接等问题进行了采访。他们认为,肥料和设施企业的沟通融合与理念对接,是真正实现“水肥一体化”的关键。

  农民认知是发展动力

  □ 北京天业国际农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乔德禄

  可溶性肥料质量有很大差异,有些造成了滴灌系统堵塞,长此下去将限制滴灌系统充分发挥优势。我认为,设施和肥料企业的相互沟通有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们与一些肥料企业有比较密切的合作,经常与肥料企业接触,这样可使我们在设施项目中推荐一些肥料。紧密合作是肯定和必须的,我们灌溉公司有这个需求。但是我们选择的范围还不是很广,对于肥料企业了解的还不是很多。我认为,国家推广节水农业不一定给肥料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他们真的在滴灌用肥上下功夫。

  我看灌溉农业不是从节水这个角度,目前灌溉农业是否推广得开,问题不在节水,目前至少中国是这样。节水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针对性,真正影响或左右农民的是产量、省工、省肥。推广节水灌溉障碍在于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新疆的农民都自己投资做这些设施,很多地方还是政府带头、补贴来做,这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滴灌怎么推广,关键在于如何让农民认可,现在“天业”克服了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是成本造价。以前没有做膜下滴灌时,一年的投入相当于近20年的投资,现在的滴灌带是一次性的,一年就可以淘汰换新,虽然寿命短,但是农民能承受,投资也不算高,“天业”还负责回收,更降低了投入。这两个作用使技术能在新疆大面积推广。

  变“灌溉施肥”为“施肥灌溉”

  □ 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门旗

  农业用水不能说节水,而要说高效利用农业用水,特别是不要以牺牲作物品质和产量为代价。我认为,先进滴灌技术和科学管理是农作物优质、高产的关键,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品质,要改变过去灌溉施肥为施肥灌溉。最早的灌溉是洪水灌开渠引水灌溉,今天农业仍然普遍采用大水漫灌。实际上目前世界上也只有15%的农作物,采用高效灌溉系统。滴灌施肥提供的则是一种全新的施肥理念,以喂养婴儿的方式喂养作物,“水分养分同时供应,少量多次,养分平衡”。

  “采用滴灌我不能够灌溉足够的水”,事实上滴灌是直接将水滴在作物根部土壤中。滴灌为作物提供最佳的水、肥、气、热,作物不发生水分胁迫,增加光合作用,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多的糖分,促进作物冠层和果实的生长,而非根系生长。

  可溶性肥料更有利于作物吸收,而自动控制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对于先进的灌溉设备来说,落后的管理技术不能发挥效益。而对于落后的灌溉设备来说,先进的管理技术也能发挥效益。只有先进的灌溉设备和现代管理技术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提高认知在于改变旧习

  □ 上海联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国勤

  肥料和设施的嫁接需要一个大环境背景的支撑。肥料、设施的嫁接是一个综合性的产物,很多环节需要沟通,特别是市场中有些旧习惯需要改变。

  上海联业独创的技术服务型与专题会议型农资营销模式,既生产水溶肥,同时又从事农业节水灌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灌溉设施方面,“上海联业”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设备,成本控制也非常好,但是农民真正用的时候还没有这种习惯。比如,我们的管带是用7年的或者3年,如果回收能耗非常高,我们不希望做短期,“联业”希望做中高端产品,但是中国的现状就是这样。

  肥料也是如此。目前国内有很好的技术,产品的水溶性更强,比如我们使用工业级和水溶性最好的原料,但是价格上农民又接受不了。但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做这些工作。我们有13个分公司,我们的水溶肥产品渠道是直接走市场,与“水肥一体化”相结合进行推广。我认为,现有的固体水溶肥还没有达到在滴灌上使用的要求,液体的成本在农民那里还很难接受。所以我们与一些科研院所合作嫁接,使产品能真正做到“水肥一体化”。

  设施与肥料企业需要理念对接

  □ 林赛(天津)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阎寿沧

  喷灌和滴灌设施对肥料要求非常高。之前的肥料企业和设备企业都在单独做一些事,最早的喷灌、滴灌并没有实现水肥一体化,后来逐渐发现肥料输送是可以和灌溉一起实现的。最早的肥料、农药的水溶性很低,而水溶性是很重要的因素,目前一些大型化工公司开始对肥料、农药进行改造,来适应灌溉农业的需求和发展。"水肥一体"实现了灌溉和施肥的嫁接,目前,很多国内外的企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是一个衔接的过程。

  美国林赛公司创建于1955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商之一,更有先进的行业理念。我认为,有些行业问题有时候是理念差异造成的,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通过灌水过程实现肥料输送,可以一举两得。目前市场上由于对接不畅造成的误区,是由于肥料企业和设施企业对水肥一体化的概念认识不同导致的。作为设备企业将加大这方面的工作,从理念上与肥料企业作对接。这需要时间,需要政府层面、科研院所的支持。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