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3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黄瓜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瓜靶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物为瓜棒孢霉,所以也叫棒孢叶斑病。

  症状与发生

  黄瓜靶斑病多发生在黄瓜盛瓜期以后,先从中下部叶片发生,在叶片正面形成黄色、圆形、凹陷斑点,背面水渍状,俗称小黄点病。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因此得名靶斑病。受到气温等影响,病斑大小、色泽、霉层会有较大变化,多数直径为8~1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生淡灰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病斑相融合,叶片枯黄,茎蔓和叶柄上也会出现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黄瓜靶斑病可以随种子,包括嫁接南瓜种子传播,但更多的是病菌以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滴飞溅传播。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植株衰弱、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鉴别诊断

  在田间黄瓜靶斑病容易被误诊为霜霉病或细菌性角斑病。鉴别时可以注意以下特征:

  1.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边缘都呈水浸状,早晨尤为明显。而典型的靶斑病病斑边界清楚。

  2.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会呈多角形,而靶斑病的病斑略呈圆形(特别是发病初期期)。

  3.湿度大时霜霉病斑在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比较稀疏,细菌性角斑病则在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有白痕,靶斑病病斑正反面产生灰褐色霉层。

  4.黄瓜上还可能发生由链格孢属或假尾孢属真菌引起的叶斑病,由于防治技术相似,不必严格区分。

  防治措施

  1.55℃温水浸泡黄瓜种子和嫁接用的黑籽南瓜种子30分钟。

  2.与芹菜、水萝卜、烟草、苦瓜或非瓜类作物轮作2年以上并注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并随之深翻土壤。

  3.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量施用硼肥。

  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化学防治。防治靶斑病的药剂不同于防治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可以选择的种类较多,包括广谱杀菌剂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三唑类药剂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戊唑醇,咪唑类杀菌剂咪鲜胺、氟菌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二甲酰亚胺类药剂异菌脲以及喹啉铜、阿米西达等。

  5.要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和使用复配药剂。(江 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