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大局、结合农资行业发展实际,坚持服务行业、服务会员,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内部管理,使协会工作继续呈现出快速、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
2011:强化服务,提升了规范运作能力
针对2011年化肥价格波动大、化肥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和风险的情况,为减轻企业负担、保障市场供应,协会积极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有效促成了铁路运输优惠价、免征经营环节增值税、化肥淡储等相关政策落实。
为深入了解农资行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系统农资企业和会员企业的指导服务,协会多次组织人员到会员企业走访调研,深度挖掘行业发展新特点、新动态。一是推出了《全国供销合作系统农资企业基本情况报告》,针对性地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促进系统改革发展的“五项建议”。二是发布了我国农资流通行业第一份系统性、全景展示的权威报告——《2010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三是推出《2010/2011年度中国农资行业诚信度调查报告》,提高了企业诚信意识,推进了诚信制度建设,促进了农资行业诚信水平迈上新高度。
随着化肥流通体制不断深化,无论是政府政策制定还是企业经营决策都迫切需要一套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国内化肥市场价格水平的指标。协会2011年4月在全国首家推出“中国尿素批发价格指数”。目前,每周一在供销总社网站、中国农资传媒网、中国化肥信息、百川资讯、中华商务网等专业媒体上进行发布,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建立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将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引入农资流通领域,推动农资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实现从事后打假向事前防假的重大转变。为此,协会积极促成总社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农资物联网建设。在协会和中科院相关单位的积极争取下,支撑农资核心业务的职能信息平台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科技部的认可和支持,项目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
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是协会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为此协会首先加强了会议活动的统筹组织,不断挖掘和丰富会议活动的主题和内涵,精心打造自己的会议精品,以此带动会员发展、收入增长,提升协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几年的人气积累,协会形成了各具特色、协调统一的办会特点,在行业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形象。
2011年初协会召开了换届会议,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协会的组织机构,并根据协会规范发展、创新发展的需要,秘书处规范了内部管理,重新修订和制定了12项管理办法和制度规定,进一步提升规范运作能力和水平。
2012:推进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2012年协会工作将继续围绕总社党组、理事会的中心任务,按照会员企业的新问题、新要求,继续坚持协助政府、引领行业、服务企业,不断推进协会改革,促进协会的发展。
2012年协会工作主要分为如下主题:第一,协会将继续反映诉求争取政策,密切关注《农药管理条例》及国家化肥淡储政策动态,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及时掌握农资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跟踪农资市场变化,加强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的沟通与联系,反映行业诉求,协调争取政策支持,确保春耕、秋播农资供应,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让农民满意、政府放心。第二,深入开展“两项研究”。一是开展农资流通行业发展专题研究,对农资流通新模式、农资交易市场发展等行业热点展开深度调研,发布《2011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二是开展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改革发展专题研究,总结系统改革创新、联合合作的经验做法、难点瓶颈,争取出台指导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发展的意见。第三,认真抓好“两个落实”。一是抓好总社与中科院签署的“共同建设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资流通的精准对接,切实提高流通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二是抓好总社委托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相关标准规范和课题研究的落实,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的标准化建设,推进系统农资企业规范发展。第四,完成中国化肥价格指数体系建设。协会将在2012年完成中国磷肥、钾肥批发价格指数的编制工作,为全面编制中国化肥价格指数体系奠定良好基础。第五,加大农资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创新为农服务新模式。
2011年协会工作在全体会员的支持下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2012年协会将继续围绕国家经济工作大局,结合行业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尽力为行业代言,竭诚为会员服务,为提高协会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