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三农”问题都会成为代表和委员们重点关注的话题。3月5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用了近两页的篇幅讲述“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并强调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同一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的时候,提出希望江苏能够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且具体要求实现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两会期间,围绕当前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变化以及如何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代表和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对于农资行业来说,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就是企业需要关注的机遇所在,而两会代表和委员的观点与建议,也对农资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热点一:职业农民和规模化种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谁来种地”成为严峻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是规模化生产,培养‘职业农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代表委员的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在东北考察时,发现那里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比较高。“原因就是规模大,一家种400亩水稻,就算按每亩只能赚200元计算,一年也可收入8万元,所以未来的农业生产一定要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未来种地的农民应该是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后,有知识、爱农业的职业农民,他们将逐步替代老一辈没有文化的农民。这些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两大类,一是通过承包、流转等途径形成的生产规模型大户;二是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的专业型的技术农民。
热点二:科技创新、现代农业
据统计,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对此,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白金明告诉记者:“实践证明,科技已成为推动粮食和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刚表示,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在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将二者更有效地分配、结合及使用的问题;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更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原始的基础研究;三是要加强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四是希望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上的政策和资金上更多的向农产品主产区给予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更香茶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说:“每1元钱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对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回报高达9.59元,而教育、道路、通讯、灌溉、电力的回报只有3.71、2.12、1.19、1.88和0.54元,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他介绍说,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经过研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四个阶段,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农业科技发展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大、占用时间长、风险较高的特点。
热点三:高效、环保农资新产品
在本次两会期间,关于粮食增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肥等投入的话题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烈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粮食稳产增产离不开化肥,但对于当前肥料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他考虑应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发节能、环保、高效的新产品。他认为,当土地规模化实现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发展肥料专用化也将成为可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指出:当前化肥产品创新的宗旨是一是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三是要兼顾节约成本,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同时他认为,当前业内备受关注的缓控释肥和水溶性肥料产品从定位上看就比较符合现代农业的需求,但现在攻关的方向是如何降低成本。
热点四:技物结合、农技人才进村
当种田主体变为职业农民,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生产之后,现代农业中对于如何实施良种良肥良法配套技术以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对于附加服务的要求也会变得更加多样。
“就拿今年被列为农业主推技术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来说,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体系,应用该技术增产10%,节省氮肥20%,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每亩增收节支100元以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综合处处长姚立迎坚持认为当前比产品创新更重要的是实用技术创新推广.他表示,在农业八字宪法里“土肥水种密保工管”中,最重要的就是良田良种良肥良法配合,现在我国对良种、良田、良肥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但对良法的研究还存有缺失或滞后,尤其是在针对区域性发展模式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建设还有欠缺。因此,当前需要加快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农业低碳高产技术和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的技术。
技物结合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认为,农村最缺的是科技人才,现在农村留下的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大的传统农民,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二是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对口毕业的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给他们一些待遇,提供上升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旌德县白地乡洪川村党支部书记余的娜表示:“好的技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指导和传播,希望更多的农技推广人才走向田间地头,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丰收的梦想。”
热点五:工业化农业
事实上,在两会召开期间,综合代表委员们的观点,现代农业已经扩大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三个方面。在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地膜及水利设施等;产中领域,包括种植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可见,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而是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内的群体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科院副院长王海波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农业“工业化”在农民带来生产便利性的同时,也给涉农企业带来了新的课题,譬如,如何加强对农业组织化的管理,培养懂农业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帮助农民解决买卖难、实现信息化等问题都值得深思。
全国政协委员、徐州市副市长段雄在提案中也提出要加快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农村科技投入瓶颈、农业融资瓶颈和土地流转瓶颈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武则表示,现代农业发展还包括要建立农产品数量和价格信息采集体系,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宏伟所说的那样,“不仅是提供服务,一些涉农企业甚至会直接参与到农业产业链中去,因为它们无论是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理念上,新品种培育、新技术采用、新设备的研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上,还是在经济和技术实力上,以及在驾驭市场经济的经验上,都具有一家一户的农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许也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资企业可以探寻的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