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传媒跑两会:
阳春三月,迎来2012年两会的召开,在今年的两会中,一号文件主题“农业科技”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本报特派记者郑敏、汪洋对两会代表进行了专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统分结合 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化道路
根据近些年的经验来看,实现粮食增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过去的8年里,我国粮食年产增加了2810亿斤,分析下来这2810亿斤的年度增量中40%来自于面积的扩大,60%来自于单产的提高。而且这个趋势越往后越明显,去年比前年增产的粮食中,经测算有 84%以上来自于单产提高,面积的扩大只占16%。正是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一定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去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
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方面,要适当地提高价格使粮食生产有一个合理的回报。国家已经明确提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今年要增加200亿元左右,此外,我们也在不断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业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应该说是依靠良种、不断创新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以及各种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另外,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有些人担心目前农村青壮劳力走出来的情况比较多会加大推广难度。我认为,虽然农村壮劳力走出来不少,但并不是全部走出来。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情况,比如在日本农民只占人口数量5%都不到,而且他们的老年化程度比我国严重,但农业依然发展得很好。因此,未来科技推进农业发展,不在于农村有多少青壮年劳力,更多的是要看农民合作组织是不是发达,当一家一户不能完成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大家一起来干。所以我们现在也要考虑统分结合,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的道路,考虑怎么才能给农民提供更多各个生产环节上的社会化服务。我认为如果能加强农业合作化程度,我国农业可供科技发挥的余地比日本、韩国等国还要大。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夏涛:
实现农业科技创新需多步齐走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代农业,要想实现这些要求,需要多方入手。
首先,加强基层农技服务和推广的真正落实到处,做到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按需投入。譬如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做到缺啥补啥、不缺不补,实现农业投入品的高效利用。要多建高标准的农田,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提高抗旱排涝设施。良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只有把基础建好了,才能更好地实现良种、良法、良肥的配套使用,同时也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
其次,在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的同时,还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长期来粮食产业的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造成了产粮大省陷入“产粮越多,经济越落后”的怪圈,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但自身的财政收入却上不去,也挫伤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议在国家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
再次,现在大家提农业科技创新都会提到要规模种植、培育种粮大户,但实际上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也遇到不少阻力,原因就是有些进城务工的农民,都将土地作为生存的最后“底线”,万一在城里生存不了,还能回去种地,因此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意交给别人来种。因此,还需要提高农民社会保障,让他们能放心将土地交给大户。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水利厅厅长 纪冰:
改造中低产田要以农田水利综合治理为主
安徽中低产田面积大、比重高,是制约安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农业增产的潜力所在。
中低产田的显著特点是产量水平低而不稳,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薄弱、土壤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不高,加之农田灌排条件跟不上和耕作粗放、大量施用化肥等,引起土肥流失、土壤板结。因此,加强水利综合治理是改造中低产田的前提条件和重点任务。
就安徽来说,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以水利综合治理为重点的中低产田改造后,全省6271.95万亩耕地年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800公斤以上,完全能够实现2020年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目标。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配套完善,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应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型水源工程,田间灌排工程及配套,使之灌排自如,夯实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的水利基础,才能使土壤水、肥、气、热相协调,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实现旱涝保收。
全国政协委员、超大现代农业(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局主席 郭浩:
发展现代农业要培养农业龙头企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农业科技为核心,国务院又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这说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我认为,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科技化,最好最快的途径就是要发展龙头农业企业,通过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有多方面好处,首先,如果仅仅是把农业科技用在一亩三分地、分散经营的土地上,可能并不能产生明显的变化,即便是有好的农业技术,农民也不愿意落实下去,因此需要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而集约化的生产需要更好的管理能力,除了种田技术外,更需要资金投入、对投入和产出等方面的管理,这正是企业的优势所在。二是有了农业企业之后,企业可以利用其市场营销开拓能力发展订单农业,根据产品销路来指导农民种植,以销定产,而且因为企业有快速完整收集信息的功能,可以根据各地市场变动,将产品及时销售到最佳市场。三是当企业把农民的土地租种过来,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企业也会更好地推进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譬如严格管理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用量和用法,这一方面是从节约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我认为,农业科技创新除了农业实用性技术创新外,还有产品开发、农业种植模式创新等,因此科研院所或农业相关企业在进行创新课题研究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国外的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性攻关,以解决实际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研究员 许雷:
制订更合理的种业创新扶持政策
近年来,农业作物育种科技企业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育种实力强的企业,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一些育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和困惑。农业作物育种行业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对于一些民营企业而言,他们的发展经常受到资金限制的困扰。一方面,给育种企业贷款的金融单位少,而且贷款手续复杂,要求有资产抵押。此外,国家有关部门的科技资金,对科研院所及农业大学投入的多,对育种企业投入的少。有的育种单位,经省或国家审定育出的新品种太少或没有,而科研经费却得到的很多,而真正多出品种或快出品种的育种单位经费给的太少,甚至没有,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育种企业的科技创新。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种子行业,在其他行业也很常见。
因此,建议国家能出台“育种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加大对种业的科研投入扶持,同时能够改变科研经费和扶持政策的分配原则,在谁更应该获得政策支持的问题上,主要的考核指标应该科研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让民营种业创新企业能够和国营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一样享受到国家利好政策。在科研成果转化上,一方面加强企研结合,实现产业化,不能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建立新品种展示园区,对主导品种实行推荐制,并实行种子补贴,每年由农业部门征集省内外展示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的主导品种。对于已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的品种,有跨区域推广价值的,可由育种单位提出参加引入地区的简化试验程序进行认定,推进优良品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