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彝族小伙提前购肥为打工
离开徐站长的小店,记者一行又来到隔壁的裕隆乡。此时已是晌午,正好赶上乡里的集市,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裕隆乡坐落在大山脚下,山上居住着一些彝族人,所以每到集市他们便会下山买些生活用品,在一家农资店门口,记者遇到了彝族小伙儿马正华。
黝黑的皮肤,洁白的牙齿,灿烂的笑容,马正华亲切地与记者交谈。他说,今天赶集凑巧和几个伙伴下山买些化肥,不是现在用,只是天气暖和了,等待雨后播种,但是雨后的山路打滑,拖拉机不好上山,所以趁着路好走买回家备用。他给记者看了刚买的肥料清单,上面包括马正华在内一共列了4个人,每个人都买了几袋尿素和过磷酸钙,尿素的价格每袋为103元钱,他说这个价格还算适中,这几年没什么太大变化。
“我们把化肥买好就要出去打工了,种田的事情就留给妻子和父母。”马正华身边的同伴告诉记者。
当问到农资直补时,马正华直摇头,他说山上和山下的耕地有所不同,没有农资补贴一说,但是他很兴奋地告诉记者,虽然种田不给钱,可他家的房子是政府出钱盖的,每间补贴了1600块钱。
马正华走后,农资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国家为了让这些彝族人过上好日子,当地政府专门拨款给他们盖房子,解放前的彝族是奴隶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山上的彝族人等于一步跨千年来到了社会主义,以前很多贫困的彝族人都是和猪牛住在一起,所以当地有个口号是“人畜分离、安居工程”,目的就是让贫穷的彝族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场景二:外出打工已启程
晌午过后,裕隆乡的热闹开始散去,乡里赶集的农民开始三三两两回家,此刻几位背着大包的农民出现在记者视野。
上去攀谈,卸下了身上沉重的包裹,他们停下了脚步,为首的农民告诉记者,他们是当地的农民,过完年要出去打工,目的地是西昌市内的一个楼盘施工地。几个人中最小的只有20岁出头,没有结婚,年龄最大的40多岁,但是身体都很结实,看起来也很精神。他们高兴地说,在施工队里做瓦匠或者是小工,每天都有100-200元的收入,如果碰上修桥或者其他活收入会更多,如此算来每个月至少都有4000块钱的收入,这对于凉山的农村来说可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你们走了,家里的田谁来种?”记者问。
“家里还有老人和媳妇儿,出去打工比种田收入高,我们出去赚钱,他们在家种地。”为首的农民工告诉记者。
“种田也算是力气活,他们能干好吗?”
“现在种田就是种口粮,吃一部分,存一部分,卖一部分,没什么好不好的。”
在凉山,农村的壮劳力基本都到城市里打工去了,家里留守的往往都是老人和孩子,“外面赚钱,家里种田”已经是这里最普遍的生产方式了。
“什么时候回来?”记者向他们道别时问。
“等完了工,啥子时候发了工钱就回来,现在我们都有手机,家里也有电话,想家的时候就打电话,方便得很。再见,我们打工去了。”一边说着,他们一行几人继续背上重重的行囊,踏上了去往城市的大路。
场景三:农资店备足化肥迎旺季
今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旱,这里所属的安宁河是流入金沙江的支流,据当地人介绍,这里并不是容易干旱的地区,但是今年的安宁河水位确实低了不少,即便如此,这里的春耕基本还是会在3月上旬启动。记者来到这里的时间已经是2月25日,距离春耕还有一周时间,此刻正是农资的销售旺季。
在裕隆乡,记者来到一家农资店,这家店由两间门脸拼接而成,一间门脸堆满了化肥,门口坐着一位脸色红润的老妇,倚在门口慵懒地晒着太阳,而另外一间则摆放着柜台,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各式农药,柜台里站着一位身材高挑的妇女,她一边手脚麻利地招呼着前来买种子的顾客,讨价还价之余还吆喝着让记者坐下。
一会儿,这家店的老板出现了,他名叫杨德康,热情好客、直爽豪放。招呼客人的妇女正是她的妻子,晒太阳的老妇正是他的母亲,记者让他们先照顾客人,以免打搅了他们的生意。一阵讨价还价后,前来赶集的彝族农民从这里买走几袋种子,但是没有给钱,杨德康只是给他开了张条子。他说他对这个彝族兄弟很熟悉,人很实在,不会出什么问题,过几天会把钱送回来。前来光顾小店的都是乡里的农民,谁赖账、谁耍滑,他心里有数。
当杨德康得知我们还没吃午饭时,就连忙跑到隔壁的小馆子吩咐厨师做了几道菜,和我们边吃边聊了起来。他从自家拿出一个饮料瓶,打开后才知道这是白酒,他说,没事了就喜欢喝两口。
几口酒下肚,杨老板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现在城里人都说幸福指数,他现在的幸福指数就很高。经营这家农资店还算富余,每年可以卖上近1000吨的化肥,生意基本由老婆看管,忙的时候他会帮忙。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但身体健康,没事可以帮助儿媳妇照看门店。两个女儿,大女儿在成都做护士,自给自足,小女儿在重庆一所重点大学学经济,同时兼修法律。他女儿告诉他学经济就要懂法律,这样以后才好找工作。对于两个乖巧的女儿,杨德康表示很放心,特别是小女儿从小就是乡里的状元,是他的骄傲。
虽然两个孩子都还没有结婚,但是杨德康并不发愁,“等她们结婚时,我就把她们风风光光嫁出去,嫁妆一定要体面,每人一辆小汽车还是可以的。没儿子,也没什么负担,人家说好女儿找个好女婿,就好比有个好儿子,以后的日子就是茅台用来洗脚,中华用来熏蚊子”,说完,他和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杨德康现在的生活是:没事就喜欢喝点小酒,出去耍一耍,但是不打麻将,喜欢看着别人打,跟附近的街坊四邻“吹吹牛”,意思就是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