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进新农村:惠农又兴农 农商有奔头


  村民在向记者展示新建的地埋管道灌溉设施。
  任振献在向记者介绍该村铜管厂的生产线。正值春节,工厂已经放假。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又是一年新春。过去的一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让我们深深扎根基层,为行业发声,为企业喝彩。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我们始终活跃在农资行业第一线。农资行业是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行业,农民富则行业兴,农村强则产业旺,农资行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状态有直接联系。在龙年春节期间,借着回家乡过节的契机,中国农资记者重点深入安徽、河南、河北农村,融入群众,通过进行“零距离”采访,深感新农村有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有了新思想、新需求和新目标。这也预示着心系“三农”的农资行业在新的一年里为农服务天地更宽广,龙年将大有可为。

  策划:中国农资传媒采访中心

  撰写:《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郑敏  张涛 于江灵  徐晓磊

  河南

  南常务村农民有了幸福感:水利兴惠农  民企兴富农

  走进河南省辉县市南常务村,只见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铺遍了整个村庄,两层的楼房在这里已是寻常,小轿车在村里穿行,今年春节走基层,记者就走进这个中原小村。说这个村庄小是因为其人口少,全村总人口只有600多人。虽然小,但是与附近几个村庄相比,这个村庄却是大名鼎鼎,去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超过两个亿,人均交税4000余元。

  这个村还有一位传奇人物,就是村党支部书记任振献。他从1969年任支部书记至今已经有43个年头了,是当地农村任支部书记时间最长的一位,说起南常务村的发展,他最有发言权。

  农资补贴兴水利 强基惠农

  当记者见到这位60多岁的老支书时,他不显老态,精神矍铄,穿着利落,讲话铿锵有力。他告诉记者,现在农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去年,河南省实施农资补贴的惠农政策,平均每亩地国家农资补贴800-1000元。利用这些资金,当地政府为村里新打了14眼机井,并为农田灌溉铺设地埋管道6000米,农民灌溉时,只要把水泵接上管道,打开田间的水龙头就能直接浇地,全村1000亩地在3天内就可灌溉一遍。过去的田间小路也都修成砂石路,穿梭在田间的农用机动车再也不会因为道路泥泞出故障了。有了灌溉和道路的双重保障,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民营企业促就业 富了百姓

  农业旱涝保收,给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基础,但这对南常务村村民来说,还远远不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南常务村的民营企业也悄然兴起,发展至今,全村拥有5家千万元资产以上的企业,总产值在两个亿以上,这些企业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这些企业常年需要用工1200多人,但是我们村里能提供的青壮年劳动力只有300人,大部分需要从附近村庄招工。”任振献说。据他介绍,近年来,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农村也出现了新问题。前几年,由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节省出了大批劳动力,一些年轻人没事做,导致一些村庄的犯罪率提升,影响了社会稳定。但南常务村的民营企业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避免了年轻人无所事事。他告诉记者:“我们村没有闲人,年轻人都在工厂上班,最近几年我们村没有发生过任何刑事案件。”     

  和谐是这个小村庄的真实写照,而支撑这一和谐的则是企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利益。据了解,在工厂打工的村民月均工资多在3000元左右,全村人均年收入1.6万元,富裕起来的村民也开始建新房。任振献特意邀请记者参观了村庄的建设,记者随意走进一户农民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建了两层小楼,室内装潢和城里没有区别。据这家男主人介绍,这座小楼是2005年建的,当时花了16万元,如果按现在物价计算,已经价值30万元。像记者参观的这种小楼在村子里还有很多,农民生活真正好了起来。

  安徽

  无为新农村:政策惠农暖民心

  安徽省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又一次在这里感受到了农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手头有了余钱”

  腊月二十八一大早,无为县二坝镇中路村村民毕家宏早早就起了床,挑了一担青菜就去了镇上的集市,“马上就要过年了,蔬菜价格涨得厉害,趁着过节卖个好价钱。”到了集市,赶紧找个地方放下担子就开始吆喝。除夕前一天,集市上熙熙攘攘挤满了备置年货的人,不到1个小时,80多斤青菜就被抢购一空。“最后这堆,就按一斤算,你全部拿走吧。”毕老汉点了点卖菜收入,差不多有250多元,“反正都是自家地里种的,卖多卖少也不是算得很精细,卖完好回家。”

  卖完了菜,尽管年货早已备下,毕老汉又在给小孙子买了点烟花。“过年就是图个喜庆,让小孩子也高兴高兴。”

  毕家宏今年61岁,家里两个儿子都在城里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务农带孩子。这几年蔬菜价钱都挺高,年前青菜卖到3块多一斤,韭菜、青椒差不多5元钱一斤,一个冬季,家里4亩地,毛收入差不多有8000元,除了之前买化肥、农药的2000块钱,纯收入也有5000元。

  不过毕家宏也有苦恼,现在不仅农药、种子涨价,日常生活开支也多了起来,过去置办年货三五百块就能过个很像样的年,现在没个千儿八百的肯定是不行。“不过好在现在除了有粮食补贴外,还有各项社会保障,农村生活还是越来越好,手头也有一些余钱啦。”毕老汉搓着手告诉记者。

  “想都不敢想我也能领养老金”

  如果问起2011年最让毕家宏高兴的事情,他一定会提到年满60岁之后,他就可以不花一分钱,免费领取政府每月发放的60元养老保险金了。

  当天卖完了菜,毕家宏就急忙赶到镇上的信用社,这也是他来集市要办的最重要的事情了。

  “过去拿养老金都是吃公家饭的人才有的,像我这样的农民是想都不敢想。”由于过年,信用社排队等着办业务的人很多,毕老汉一边略显焦急地等待着,一边和周围的人交谈。终于轮到他了,毕家宏几个大步跨到柜台前,递过早就准备好的存折说:“我是来领取上一年的养老金的。”

  据了解,农民养老保险是2011年才刚刚开始在无为县全县实施的,镇上的民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毕家宏享受的这种属于国家普惠式的养老补贴,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再缴费,直接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但对于在2011年前就已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可直接享受60元基本养老金,如果子女也参保并连续缴纳了一定年限,则可以享受更高的养老补助,目前最高标准为每月200元。

  据介绍,目前二坝镇登记在册的常住人口约47000人,其中可免费享受基本养老补助的60周岁以上有8077人,60周岁以下除在校学生外已参保20700人,全镇参保率已达到80%以上。

  “感谢惠农政策让我重见光明”

  除了养老保险,自前几年开始,二坝镇当地农民也基本上都参与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年缴纳30元保险金后,慢性病和住院治疗都可以报销,住院治疗可报销50%以上,慢性病治疗超过600元以上的部分可以报销48%以上。毕家宏告诉记者,他的一位大伯就患有冠心病,每个月吃药要好几百块钱,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后,大大减轻了看病的压力。

  除了基本的普通新农合医疗保险,安徽省还启动了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二坝镇中桥村梁文光老汉就是该工程的受益者。梁文光今年74岁,他告诉记者,自两年前开始,他的视线就慢慢模糊,像蒙上了一层薄膜,越来越看不清,最后干脆失明,经过医院检查确症为白内障,但由于掏不起手术费,病情一直被拖延了下来。后来听人说可以申请免费治疗白内障,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镇上民政部门登记,被告知只要拿上户口本和身份证去县中医院就可获得免费治疗。这可把梁老汉高兴坏了,当即让儿子陪着去了趟县医院,很快就安排做完了手术,现在梁老汉也恢复了光明。“感谢好政策,我才能重新看得见。”梁老汉高兴地说。

  惠农政策暖万家,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得到真正实惠,如今村庄环境好了,各项福利有了,“现在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农民也感觉有奔头啦”这是记者在基层走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