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应该限制高浓度磷复肥出口

贵州开磷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屈庆麟

  编者按

  在第12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期间,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第四季度关税出口政策暂不调整,似乎今年关于关税政策已经尘埃落定,但事实上,业内关于出口的讨论仍然激烈。作为国内最大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企业之一的开磷集团,该集团董事长屈庆麟就向本报发来一篇署名文章,深入地对国内当前高浓度磷复肥出口形势加以分析。针对这一热点话题,中国农资传媒也组织记者,对业内生产和流通企业对出口的观点进行调查。

  2011年国家对磷酸二铵实行出口离岸最高限价为每吨3400元,比2010年离岸价每吨下调600元,磷酸一铵离岸最高限价3000元/吨,比2010年每吨下调了600元。出口时间(窗口期)比2010年减少1个半月,全年可出口时间仅为四个月。概括起来就两条政策,第一条是不仅对磷铵出口实行最高限价,而且还比2010年大幅度降低了标准,迫使企业亏损出口。第二条是缩短出口时间,迫使企业有量也出不去。这两条政策对于局外人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

  为什么这样说?根据权威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内有充足的货源供应,不发生短缺,而且如果国内供大于求,化肥价格自然就会降低。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我们以磷酸二铵为例,对量的平衡和价格进行分析。

  分析一:量的平衡问题

  放开出口不会影响国内供应

  关于量的平衡问题。根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磷酸二铵实际产量1170万吨,产能是1500万吨,国内消费量700-750万吨,实际生产量比消费量多420-470万吨,今年新增产能超过100万吨。为此,国家工信部近期出台了限制磷酸二铵产能增加的政策“三年内不准新建磷酸二铵装置”。以上简单分析即可说明,无论装置能力,还是实际生产量都远超出国内需求,放开出口不会影响国内的供应。

  分析二:价格问题

  成本涨幅远远大于化肥价格上涨

  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价格受供求关系决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价格是价值的反映,商品价值凝结的是劳动时间。这些是理论问题,留给理论家去讨论。我只想说的是时间及相关数据问题。2000年-2005年,磷酸二铵在中国市场零售价是2700元/吨,近三年磷酸二铵在市场的零售价为3000-3500元/吨,10年时间上涨幅度为10%-30%。与生产磷酸二铵有关的原材料、能耗、人工工资这10年上涨多少呢?磷矿石价格翻了一倍以上,硫磺价格翻了6倍以上,煤价翻了10倍以上,电价翻了2倍以上,汽柴油价格翻了3.6倍以上,人工工资翻了5倍以上。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磷酸二铵这些年的价格表现难道还不够好吗?这个行业难道还不够自律吗?我国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进口磷酸二铵,每年进口量最多高达560万吨,直到2006年国产磷酸二铵才取代了进口磷酸二铵,这20年的时间有进有出,农民有磷酸二铵用,生产企业健康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否则,我们还得靠进口。如果今天农民还使用进口磷酸二铵,每吨零售价至少要5000元。一句话,没有国内化肥企业的健康发展,就不会有农民的增产增收。这些企业如不能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最后伤及的还是农民,而且会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

  分析三:资源问题

  磷肥属资源性产品,但也是以三废为原料的产品

  有一种意见认为,磷肥属资源性产品,因此要限制出口。不错,磷肥主要用磷、硫两种资源,高浓度磷肥磷酸二铵由于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产品,除磷矿石依靠国内资源外,硫磺资源主要来自于进口,并且这种资源——硫磺是工业垃圾,是石油、天然气脱硫回收副产品,是三废综合利用。而在中国,因为使用三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限制出口观点居然有很多人大为认可,实在令人费解。

  分析四:能耗问题

  磷肥被划为高能耗产品,而其生产是很好的节能减排项目

  另一种意见是不加分析地把磷酸二铵也划为高能耗产品,在实际生产中,1吨硫酸可产蒸汽约1.7-1.8吨,1吨蒸汽可发电约120度,1套100万吨的硫酸装置每年可发电2亿度,同时可产生50万吨低压蒸汽替代燃烧锅炉。进口硫磺不仅作为磷铵原料,而且是进口能源,进口1吨硫磺相当于进口0.7吨标煤。硫磺制酸发电,这是很好的节能减排项目,怎么被作为高能耗企业呢?再说磷酸二铵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仅为0.5吨标煤左右,这也应该是低能耗产品。      

  发展建议:

  化肥产销实现平衡,方能确保粮食稳定丰收

  从化肥生产来说,只有实现长周期才能安全、环保、稳定,设备不能开开停停。从农业用肥来说,东北、西北1年用肥只有20天左右,华北及其它地区1年用肥不超过两个月。化肥集中使用且时间短的特点,需要国内化肥产能大于实际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季节用时有足够的量,否则,就会出现供不应求。淡储靠不住,限制出口也没用,只有放开企业化肥出口,实现企业产销平衡,企业平衡且有一定效益,才能健康发展。企业开开停停,只能亏损倒闭,化肥企业破产了,谈何粮食稳定丰收,如果依靠进口化肥,那就别想稳定粮价、农民增收了。

  传媒调查

  生产商观点

  放开出口基准价,实行关税配额制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何浩明:我国关税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稳定,我们希望政策能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频繁调整。此外,应该鼓励高端磷化工产品的出口,同时要调整磷化工出口的产品结构。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化肥工业发展,而且它们本身有合成氨、硫磺、磷矿资源,一旦形成产能,势必会和我国出口产品产生激烈竞争,会对我国传统东南亚和南美等出口市场不利,因此我国如不积极调整化肥出口结构的话,依赖化肥出口消耗国内产能的路子很快就会行不通。

  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韩韦:目前限制二铵出口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从近几年看,尽管出口量在增加,但是并没有减少国内的供应量。而国内磷肥企业负债率都很高,如果没有出口支撑,企业是无法正常运作的。我认为,国家的政策出口一定要掌握好度,要以疏导为主。如果明年实施更为苛刻的出口政策,势必造成磷铵企业大面积的停产,这将最终导致国内无肥可用,我们还要回到依赖进口的原始状态。在出口的量上,我认为维持现有的出口水平是比较合适的。    

  江西贵溪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何恒兴:二铵行业的问题是:有投资无管理,产能远大于需求。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的企业生产化肥就很难保证国内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出口来缓解矛盾。现在关键在于如何调控好出口,我倾向于实行配额管理,按照一定时期前的产能进行核定出口配额,这样可以控制企业盲目扩大产能。从资源上来讲,如果国家为保护磷矿的话,可提高黄磷等资源产品关税,但是事实上政策并没这么规定。因此如果政策认定黄磷等产品出口的合理性,那么也应该认定二铵出口的合理性。 

  广西鹿寨化肥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长 吉长平:从现在的数据看,目前的产能是国内需求的两倍,因此出口政策细节上的微调是可以的,但是从大方向上说,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允许有窗口期,要不然国内根本无法消化这些产能。假设明年仍然允许一部分出口的话,在基准价方面应该放开,卖出去东西就是为了给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如果还要把价格卡死,不仅损失了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流通商观点

  适当管控“小品种” 适度出口“高浓度”

  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英文:现在中国产能远远供大于求,出口收紧或整个关死,不论是对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来说都不好。因为出口减少,大家从心理上会更加谨慎操作,整个市场就很难有起色,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而且一旦生产企业压力大,可能就会停产检修,同样也会带来市场供应危机。但是像今年这样二元肥钻政策空子大量出口也不行,因为二元肥出口也会抬高其他化肥品种的价格,而且二元肥生产厂家大多是小企业,如果放任出口,等于无形中增加了行业洗牌的难度,不利于长期发展。因此,建议对于一些小肥种国家可以加强管控力度,但对于一些高浓度产品,还应适当出口。

  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志浩:作为流通企业,我们认为出口不论是放开还是关死,都有一定道理。从行业长期发展看,我赞成长痛不如短痛,将出口关死,让行业洗牌。但同时也会担心,如果一次性关死,国内市场可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供不应求,因为洗牌的过程肯定是不理性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会被波及。我比较倾向于业内热议的出口配额制,按企业对保障国内供应贡献大小来确定配额,不再另设淡旺季关税,出口时机由企业灵活把握,让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出口政策应该有中长期预期,给行业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副总经理 李海平:从出口量上来看,今年磷酸二铵和尿素的出口量都在减少,之所以国家还在强调严控出口,是因为政策仍存有漏洞,譬如今年大量出口的小包装肥料和二元肥。那么国家在调整政策时,可以只针对这一部分产品。我认为政策调整应更多考虑保护大企业,对一些高浓度磷复肥的企业出口能够适当放宽,因为这些大企业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同时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适量出口并不会影响国内供应,而对一些出口二元肥的小厂家,则可以适当严格出口政策,让他们被市场自由淘汰。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