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1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面临重大考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研究院博导 程国强

  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现有粮食调控机制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调控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我们最终目的是给农产品价格一个合理的上升空间,给化肥价格的上涨一定的容忍度,给农民争取最大的利益。

  近几年,国家大力调控农产品市场,主要是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方面进行调控。从需求环节来看,一方面是鼓励生产,限制粮食的深加工,另一方面是调控农产品的收购、流通、贸易等方面的问题,对粮食出口进行限制。现在,这些调控措施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调控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目前,对粮食深加工的调控还没有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同时频繁的调控政策出台也造成了整个市场出现政治化现象,现在粮食市场已经逐渐转变成为“政策指向”指引市场发展,农产品价格对于国家调控政策的依赖,使得市场预期越来越敏感,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会引起价格波动;此外,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正在弱化,特别是在大宗农产品的调控上,农民种粮看粮价政策,企业收粮看供销政策。相比2007年的农产品市场改革,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慢慢呈现。

  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原因在于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广泛性、时间分布的集中性以及市场信号影响的滞后性、因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

  据调查,经济条件越落后的国家,对粮价越敏感。我国现有物价水平对农产品价格的要求已经非常苛刻,所以必须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粮价和通胀之间的关系,是政策上的博弈。农业在经济上占得一定地位,但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过大,应该占到 20%-25%,同时在不考虑粮价的基础上,计算核心CPI数值,才能更加合理的反映当下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变化趋势。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种植比较效益持续下降,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全球农产品价格还受到了“能源化”、“金融化”等非传统因素的冲击,加之国内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市场预期复杂多变等非常规影响相互叠加,导致粮价异常波动愈加频繁,粮食调控的基础与条件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粮价被认为是百价之基,在通胀的背景下更为敏感,为了应对今后“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交替出现的困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还将面临两难的选择——如何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内粮食市场环境。现有粮食调控机制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调控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今年我国出现了罕见的干旱天气,虽然国家出台众多措施积极抗旱,挽救农民损失,但是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据调查,种植行业投入成本的上升,农业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农资、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流通渠道的丧失,使得农民的利益不断下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如何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已经成为首要面对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最终目的是给农产品价格一个合理的上升空间,给化肥价格的上涨一定的容忍度,给农民争取最大的利益。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