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1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诚信自律方能共赢尊严
政府、企业代表共同支招诚信建设

  主持人: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师容

  访谈嘉宾: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规范司农资处处长  周 琳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 勇

  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小兵

  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科成

  一个行业的诚信状况直接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农资行业的诚信状况并不乐观。为了推进行业的诚信建设,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特组织政府部门及农资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共同支招诚信建设。

  要敢于对失信说“不”

  主持人:对合同违约,农资界同仁均深恶痛绝,但多数人不愿诉诸法律,您为什么愿意这样公开叫板“合同失信”的问题?

  黄小兵:今年九月份,因合同违约,华农连锁将合作伙伴甘肃金昌告上法庭,引起了行业的关注。做这个事情有三个原因:第一,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否则就难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每一个主体都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很多人在遇到合作方失信时选择忍气吞声,所以行业中的平等还比较缺失;第三,在起诉时,我进行了反思,要推进诚信,就要自己先践行诚信,此外还不能贪图小便宜,否则这样的心态会助长“潜规则”的盛行。

  主持人黄总高调叫板“合同失信”,是否引起行业对于“失信”问题的高度关注?

  黄小兵:随着时间转移,肯定会引起行业高度关注的。很多人认为诉讼成本高,其实成本并不高,而且感觉成本高的是违约方;还有人担心起诉之后会没有厂家和自己合作,事实上我们和大型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好。

  捍卫诚信需先树立尊严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诚信?从生产企业角度来看,是否存在与流通企业类似的情况?

  陈勇:第一,农资诚信体系的建设是农资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把合作共赢、诚信为本作为基本的商业合作准则;第二,对于生产企业来讲,除要生产出优质的农资产品,还要加大打假的力度;第三,国有大型化工企业要首先承担起诚信的责任,包括生产企业的上游企业,尤其是国内的标杆性的农资企业,需要承担起这种引导诚信的社会责任;第四,农资的生产与流通企业要建立必要的沟通机制,在合同的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积极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再诉诸法律。诚信的前提是自律,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企业,都需要通过自律来共同营造诚信氛围。

  主持人:一个环节的失信往往来自于相关另一个环节的衔接不畅,作为流通企业该如何避免产业链条连环失信的问题?

  张科成:2007年前市场供小于求时,流通企业一般没有条件去谈诚信。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化肥市场供大于求,行业才能探讨诚信建设。现在很多大的生产企业做得很好,主流的流通企业也做得很好。作为流通企业,我完全赞成黄总的观点,流通企业要有尊严的活着,由于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下游环节,往往比较被动,如果不去争取,就无法确立行业诚信。因此,每一个市场经济环节中个体都要有尊严地活着才能达到行业诚信体系的建设。

  诚信建设需要奖惩机制

  主持人:国家工商总局在这几年做了哪些工作来推进农资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周琳:诚实守信是和谐社会运行规则的基石,其中企业的信用是重中之重,企业信用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市场秩序的好坏。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综合治理工程,需要行业协会与企业的参与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工商管理部门历来把推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

  农资打假是企业诚信建设的一部分,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农资经营户有45.3万户,属于A级信用的为28.6万户,所以说诚信体系建设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诚信用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68%,说明企业的诚信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社会责任感也在不断提升。工商部门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说在未来三年将建立中国经济户籍库,在监管方面达到信息互通,并与其他部门加大沟通和协作,加大企业失信成本,起到激励和惩戒的作用。

  企业要从点滴捍卫诚信

  主持人在协会牵头建立的诚信联盟中,企业作为个体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黄小兵:对失信企业,不合作就是最大的惩罚,在产能过剩的市场条件下,不需要担心找不到资源,肯定能找到诚信的厂家。同时要明白,追求诚信的过程也是追求尊严的过程。

  张科成:严格自律,追求公平、追求诚信,每个企业都有尊严地活着,诚信体系就建成了。

  陈勇:农资经营中,诚信构造和谐,可以保持渠道相对稳定,达到合作共赢,实现农资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共同发展。

  周琳:政府、协会、企业共同携手,共同推进农资诚信体系建设,从而重构商业新秩序。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