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农业机械化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是我国农业转型期迫切需要实现的,国家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特别体现在农机购置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方面。有资料显示,自2004年国家中央财政开始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以来,资金额度已从2004年的7000万元逐年上升到2009年的130亿元,2010年则达到155亿元。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机流通行业必将在国家政策扶植下大力向前发展。作为行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今年将有哪些举措来促进行业发展呢?行业又面临着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呢?就有关话题,《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玉狮。
新行业规范将完善农机市场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王玉狮对农机行业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他高兴地说,刚刚结束不久的省级农机流通协会秘书长会和全国农机信息工作会议为行业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会上,业内人士对《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进行了深度分析和广泛探讨。其中,《意见》对农机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左右,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
《意见》的颁布,不仅明确提出了农机流通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措施,给农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对整个农机业及农机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纽带,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调研,配合政府部门制定行规行约,为促进农机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王玉狮说,协会2011年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二是起草制定急需的行规行约。目前,协会正在考虑制定的行业标准有《农机交易市场建设管理办法》、《农机品牌专营店建设及经营服务规范》、《农机流通连锁企业建设及经营规范》、《农机经销企业售后服务能力评定规范》、《二手农机流通管理及交易规范》五个行业标准。三是继续落实《意见》中提到的有关扶持政策。
加快农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谈到行业的具体发展问题时,王玉狮说,农机现代流通体系亟需完善。他认为,现代流通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建立和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形成纵横交错的点、线、面相结合,并尽量贴近基层、贴近农民的网络;其次,构成网络的市场主体要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流通企业,通过带头示范作用,影响一批成长型企业;最后,流通模式要创新,流通方式要多样化,如农机公司直销、品牌店经营、连锁经营、农机租赁、二手农机市场交易等多形式服务农业发展。
关于农机流通体系建设目标,王玉狮说,争取通过5-10年努力,在全国培养一批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和农机专业市场,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机流通网络的标准化水平,建成以大型农机流通企业为主体,农机专业市场交易为补充,布局合理,经营规范,运作高效,协调发展的规模化 、现代化、品牌化农机流通体系。
行业问题亟待解决
王玉狮说,农机行业要得到快速发展,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农机流通模式急需创新。到2009年全国县城以上有农机流通企业8300多家,县以下乡镇网点有7.8万多个,但连锁、配送、专卖、4S店等现代营销方式发展缓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加快发展,农机使用者对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作业效率和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农机流通亟待树立品牌营销。目前,农机流通领域知名品牌并不多,很多企业还处在“小、散、差、弱”的初级发展阶段。在这方面,吉峰农机的成功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据悉,吉峰农机在2009年成为首个创业板上市的农机流通公司,通过募集资金与上市平台,已经在现代化管理、引进高端人才、企业兼并与重组方面取得了质得飞跃。
三是农机补贴资金结算程序急需完善。现阶段,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程序太复杂,农机补贴资金结算时间太长,尽管有关部门已经采取很多措施,但实际上仍然有不少企业还是事后一年多才能拿到补贴款,这样不仅不利于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除了以上问题,农机流通领域还面临着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利润低、售后服务差、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等弊端。应该说,每个行业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正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协会更要加快工作节奏,积极努力,配合国家相关部门早日出台行业规范和规章,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