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院梨花香 家国情怀长
中国农资传媒集体评述杨建平新著《梨花院落》

  编者按

  《梨花院落》是中华合作时报社老领导杨建平的一部散文杂文新著,墨香扑面,如同社长重回眼前。对于老领导的敬重自不多言,书中文字足以打动中国农资传媒所有人的心扉。从故园往事的深情叙述到社会方圆的思考点评,从天下风云的快笔纵论到人生哲理的洞察体悟,一切看似随心,其中饱含深味。

  人生壮年,老领导用他的言行与笔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富有的人生。合上《梨花院落》,我们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梨花满院的温暖春天,涌上心头的更是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绵长的家国情怀。

  新书简介

  这是作者的一部散文短章结集,洋洋洒洒20余万字。家人亲友、故土他乡、时事历史、天下家邦,清淡的文字中蕴藏着厚重的思考,平静的叙述中洋溢着浓烈的情怀。书中部分文章已经在作者博客中发表,并受到诸多网友和读者的广泛关注。此书今年4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杨建平,男,1959年生人,高级编辑。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一直怀有文学梦想,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也曾任职党政机关。在任中华合作时报社长兼总编辑8年多的时间里,将报社的全面工作推向新阶段。

 

  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  曾峰

  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杨建平既是我尊敬的领导,又是我的老师。从他的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全新的办报理念,提升了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他那里,我学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为报社等三个单位的一把手,杨建平的工作可谓异常繁忙,就是这样,他仍坚持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身边故事、读书心得等,用博客这种形式记录下来。今天,欣喜地看到,他的博客文集《梨花院落》正式结集出版。

  正如杨总所言,他的博客向我们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己、一片赤诚的心肠。杨总用散文体,诉说着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很钦佩他的孜孜不倦和勤奋,很佩服他随手拈来的率性文字,很钦佩他的博学广识,更钦佩他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农资传媒副总编辑、编辑中心主任  张弛

  几乎一口气读完杨局的《梨花院落》。字里行间仿佛都充满着他带有豫西风味的声音。

  浏览这本博文集,不管是讲述生活还是解读思想,都没有任何的警句,没有任何的理论说教,更没有颐指气使,缓缓道来的是一个男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故事。

  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我一直敬他为师长,一直默默地学习与跟随。但他说自己学的师范却没当过一天老师,也当不了老师。及至看到这本书,我发现他不自觉地还在做老师,因为这本书就是一本最好的人生励志读物,一本能让人沉静下来的书,一本能让人参悟人生的书,一本能让人做个好人的好书。

  中国农资传媒采访中心副主任 阴剑锋

  一直习惯叫老领导杨总,是源于内心里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老领导和我们一起奋斗的岁月,也是我在新闻行业成长最快的几年。当杨总亲笔签名的《梨花院落》传到我手上的时候,喜悦、感激、温暖、祝福,很难用具体的言语来表达心情。

  阅读带着墨香的文字,细细体会老领导对于社会人生的思索与评述,平静中升腾激情,坚持中展现宽容,如同杨总坚定而又温和的性格。在过去的日子里,杨总用他的言语和行动教诲我,在未来的岁月里,将有这本厚重的文集鼓励我继续进步,热爱人生。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吴江

  收到老领导亲笔签名的《梨花院落》,未读之前,一瞥书名已感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迫不及待翻看,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和放松,愈发爱不释手。在书中,我读懂了“作为管理者,善将不择兵”。他做的贴切、到位!从女儿身上,我读懂一个父亲的成功。他做人内敛、事以致恒,在纷杂的社会中能够实现自己所想,并未流露身心疲惫,依然有能力去爱周围的事物而毫无抱怨,源自看待事物的着眼点和运筹帷幄的全局观。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刘学胜

  翻开《梨花院落》,便不愿意再合上。其书如名,看似是散落的瓣瓣梨花,但是将整本书读完之后,却发现瓣瓣梨花组成的是一棵美的让人心醉的开满梨花的树。读完这本书,让人感觉这本书并不像外表所表现出的散文形式,而是一本充满人生哲理的书,看似随手拈来,却又寓意深刻。

  读完这本书,也进一步读出了老领导的人生阅历和深度,体会到了为什么老领导身上总是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场。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做一个有深度的人,我们应该学的不仅是各种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王旭波

  读了老领导的书,很多细节让人情绪起伏波动,而后又归为平静。其中,我最喜欢《馨香点点》章节,因为在该章节中,感受到了他流露的真情。《往事如风》章节,读完《一个叫葡萄的女人》后,感动得流泪,因为他描写的葡萄嫂子善良厚道,勤劳能干,可是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

  读了此书收获最大的就是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凡是老师的教导都要记住嘛。”老领导的书也让我铭记他的教导。

  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辑 孙立新

  梨花盛开时节,杨总的《梨花院落》出版。

  熟悉杨总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忙人,也是善于忙里偷闲的“闲人”,更是一个能追赶时代的“潮人”。在网络时代,杨总是报社首批开博客的人,而我则是他博客的忠实粉丝。

  近水楼台先得月。《梨花院落》出版,杨总亲笔签名赠我一本,并题写“送立新方家正之”。称我为“方家”,受之有愧。杨总是媒体的行家,农资行业的专家,生活中的杂家,堪称为“大家”风范。今天,《梨花院落》出版,应该是他对过去时光的点滴总结,更是他对过去生活的一份感恩。书中文字,带给我无限的感悟和遐想(此处略去大概18000字),还是让读者自己体会吧。

  书香花香,大好春光,暂且让我们放下脚步的匆忙;沏一壶明前茶,去品味杨总的梨花香吧!

  中国农资传媒副总编辑、采访中心主任  张琴

  打开老领导杨建平的《梨花院落》,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尤其老领导对人生的积极向上态度“做人本色,为文质朴,只是脚步不停,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我感动,激励我、鞭策我善待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书中一篇篇杂感短章,都透出老领导对人生和生活的这一心境,也充分体现出老领导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老领导现任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在春暖花开之际,也是农资行业需要恢复市场信心的关键时刻,《梨花院落》新书出版,恰逢其时,但愿新书能唤起农资行业的市场信心。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赵光辉

  杨总和我是同一个家乡——洛阳。他讲的那些人和事,让我倍感亲切。在离开故乡十多年后,我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被与故乡有关的字眼所吸引。读杨总的那些故乡的人和事,更被那些充满真挚感情的叙述打动。文如其人,惟有仁者仁心,才能有这样始终有温度的文字。杨总大巧若拙、大象无形的干净文字,让我经历了一次纯净的精神之旅、故乡之旅。谢谢曾经的领导,永远的学兄。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师蓉

  那天,把杨局的著作《梨花院落》拿回家给在京度假的姑妈阅读,让她做个评价,生在60年代的姑妈读后笑说“梨花纷飞,朵朵都是智慧”。不仅她说,我看《梨花院落》,也深有同感。

  一个个片断,语言朴素、平实,一个个故事,情感深沉、饱满。十颗水果糖的艰辛与温馨、葡萄嫂子的善良与朴实,不施粉黛,却处处渗透着悲天悯人思想的境界与人文的情怀。梨花院落,智慧人生。思想与行为是一个人最好的身份标签,读过《梨花院落》,对著者——我们的老领导,除了敬重,更多了爱戴!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高志

  我是一个很少读散文的人,也许是因为我很“粗”,在我印象里,散文里的人、事总是很虚无,很遥远,所以我总是避而远之。

  那日,有幸拿到杨总亲自签名的《梨花院落》,可能是对于杨总往事的好奇,更主要的可能是源于本人对杨总的敬重,让我第一次真正走近散文,直至最后“走”进《梨花院落》。从《父亲的文字》到《十颗水果糖》,再到《一个叫葡萄的女人》,让我们从他与孩子、爱人、朋友的点滴生活小事中感受到杨总谦和的处世哲学和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努力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于江灵

  在我心中,我感觉杨总就像是一本书,要想懂,得先静下心来读。而当《梨花院落》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被他的文字击中。就像是涓涓细流,直入我心。仿佛就像是杨总跟我相对而坐,跟我说着他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知道,只有心怀梦想的人,才会留下这样的足迹。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一个生活中的杨总。他是一位真性情的人,说到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会想哭。“善将不择兵”诠释了杨总管理的理念,而可能就是他的奋斗历程,让他对年轻人关爱有加。包括我在内的报社的年轻人都受他的影响,在我们心中杨总一直站在思想的高地,带领着我们前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