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化肥行业“硬投入”转向“软扩张”
新型肥料迎来机遇期 配套体制亟需完善


  (图一)主持人: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师 蓉(左一)

  访谈嘉宾: 

  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立根

  重庆万植巨丰生态肥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  刘厚奎(右三)

  邢台新合作威远农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淑平(右二)

  内蒙古天保丰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陈濮(右一)

  山东华粮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令新(右四)

  江苏中东集团主任  石剑飞(右五)

  戴立根:新型肥料的推广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顺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新型肥料的推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参与,作为我们流通企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大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广开新型肥料的销售渠道,共同促进新型肥料的普及,共同迎接新型肥料春天的到来!

  

  刘厚奎:有机无机生态肥不是一个简单1+1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有30个含量的氮磷钾,再加上20个含量以上的有机无机肥,从产量上讲,绝对高于45含量的复合肥。大量的事实证明,有机无机的效果具备缓释肥料的功能的,而且生产制作起来相对要简单的多,但是为什么我们行业没有几个企业愿意生产有机无机肥料?

  我们通过实际的调研,发现问题出在我们国家的政策方面。比如一个简单的氮磷钾,国家给予了运输优惠,而政府现在大量倡导增施有机肥,结果它的运价,一般是高出无机肥料百分之七八十,甚至高出百分之百了,这种政策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王淑平:作为一个流通企业,从BB肥到水溶性肥料,再到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和销售,通过这两三年涉足这个行业以后,感觉到这里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行业的标准问题,水溶性肥料现行国家规定50含量的销量是很小的,主要销售的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所以新型肥料行业的标准制订规范很重要,没有标准竞争就不规范。因此呼吁要针对实情建立合理的标准,真正建立一种从质量、使用效果以及参与性方面都能得到市场认可的行业标准。

  

  陈濮:我们企业有一个口号,叫“绿色施肥的倡导者”,现在国家也在倡导生产有机肥,建立绿色生产基地,我想我们这种肥料正是所有绿色基地和有机基地最好的化肥供应者。我们还想把企业做成有机食品的有机肥生产基地。国家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尤其是关于扶持农业相关产业中肥料的政策。我认为单纯的依靠有机肥来促进作物生长的又好又快是不可能,肥料应该不是三种元素应该是四种,包括氮磷钾和有机质,国家是否可以侧重到有机无机这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李令新:新型肥料虽然是新行业,现在的厂家非常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存在一个问题较多,市场混乱的现象,希望咱们的企业有责任感,多去接触农民使用化肥的情况,生产农民真正适用的产品。企业的老板、老总企业一定要抱着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用自己的品牌质量做市场,不要用伪劣的东西供给市场。希望大家有责任心,抱着负责的态度把新型肥料这个产品做上去。

  

  石剑飞:中东集团原来是做复合肥料的,新型肥料我们涉及比较少,但目前我们中东集团现在正在做一部分新型肥料。我们做的话有两部分,第一个是适合国情。努力达到高效生态的目标,使得农民确实增收。第二个是继续做到让利给农民,使得农民得利、企业也有适当的利润空间,这就是我们中东集团的企业定位和新型肥料的发展方向。

 

  (图二)主持人: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师 蓉

  访谈嘉宾(从右至左):

  山西昌鑫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俊文

  青岛瀚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大伟

  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 威

  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副总经理  乐 健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闵凡国

  刘俊文:我们觉得这个行业在变,从国家的大环境讲,国家能源危机非常严重,对肥料行业必然产生影响,资源利用粗放式管理方式使得行业压力越来越大;其次肥料厂家产能严重过剩,产能释放不出来,效率达不到怎么生存?但是好多厂还在建,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这种无序的竞争必然造成压力;第三是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终端对品质需求非常强烈。鉴于这样行业的背景和国家政策,以及真正市场终端的呼声,市场真正的时机来临了。

  有四个均衡我们需要关注:第一个就是生物有机无机,无机肥、有机肥、生物肥要均衡,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第二个是产量和品质的均衡,光要产量不行,要关注品质;第三个是投入和产出的均衡,老百姓要核算的;第四个是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光看经济效应不关注环境这是不对的。

  

  杜威:我们主要的产品是有机肥料,目前各个省份都有泉林的产品。在销售有机肥的过程中,我们从原来的1万吨、2万吨到现在的30万吨,越来越有信心。目前我们行业很多企业都是工业化生产有机肥,我认为国家在有机肥的流通,包括铁路长距离运输方面制订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原始的有机肥生产厂家设立的,但对工业化产品,这完全是一个相反的概念。我们用工业化生产为新型肥料开辟一条路子,我们认为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下,有机肥的高起点,新型肥料的高起点成为现实,这个现实的基础就是整个国家都发展。

  新型肥料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求,一是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来源于农民种植户,还来源于它的终端市场。对于市场销售,我认为是引导,变市场的推动为拉动力。第二个需求是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发展为有机肥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行业发展在理性回归,所以我感觉这种传统的返璞可能对下一次的新型肥料发展提出非常好的借鉴。

  

  王大伟:目前所有的新肥料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肥料,但是有一个完美的产品组合,也就是完美的施肥套餐。还有一个观点,不管是新肥料、老肥料、传统肥料都脱离不了它的本质。关于水溶性肥料上我有一些问题,一个是标准市场需求与农民需要相结合,结合更多的还是与时俱进。也就是说新型肥料创新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创新的速度。现在最简单的水溶性肥料有一个50含量的, 50含量应该是比较节本增效的,但主要后面有一个微量元素,有0.5%还有一个1%的,1%的比较严重,很危险的,牵扯一个微量元素过剩,可能直接导致微量元素中毒,但是微量元素不够就牵扯一个执法问题,所以我们做的时候也是很无奈。

  

  闵凡国:我们企业做的稳定性肥料,现在正在江苏大面积地推广。推广过程中就碰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新型肥料跟下面经销商宣传如何适用,让一级经销商和二级经销商接触这个肥料,了解这个肥料,它的功效在哪里,如何提高这个肥料的利用,对农民如何适用?一些肥料不能作为常规的肥料使用,当常规的肥料使用就体现不了这种新型肥料的特点。如何通过技术的指导让农民正确使用新型肥料,让新型肥料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我们作为生产企业感觉最深的。

  

  乐健:上海农资公司应该说是一个传统的肥料或者农资贸易型的企业。对于新型肥料的兴趣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流通企业,应该是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我们应该做一个性价比质量非常好的产品,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去推广事新型肥料。二是从企业的经济效应方面来讲,我们也在寻找一种有特色的产品,并且专门成立了一个科技肥料公司。性价比高的产品应该是大家都得利的产品,对企业的经济价值来说是优良的产品。现在农民对新型肥料的认识非常模糊,前途来看道路充满荆棘,只要走过这个充满荆棘的过程,新型肥料一定会找到它的价值,并且前程无限广阔。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