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两部委:加强种子价格和质量监管


  本报讯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近日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种子价格和质量监管工作,明确必要时可采取规定最高限价等干预措施,防止种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对此,多位种业界人士表示,“最高限价”不仅不会帮助到中国的农民和农业,反而会给中国的农业发展造成重大的“内伤”,也给中国种业的发展也套上了“紧箍咒”。

  3月以来,春耕生产在国内从南到北陆续展开,各地相继进入用种高峰期,由于受到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为此,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种子价格应急调控监管预案,采取规定最高限价、限制批零差率等价格干预措施,严肃查处不执行政府指导价、价格干预措施以及串通涨价、哄抬价格、恶意囤积等价格违法行为,对典型案件予以公开曝光,切实维护种子市场价格秩序。

  对于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实施的种子“限价”政策,一些种业界人士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表示难以认同。在他们看来,国内绝大部分种子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盈利能力都不高,企业生存颇为艰难,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还要联合对其实行“最高限价”来“施压”,这对于整个种子产业的发展来讲都无异于雪上加霜。

  从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比重来看,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最高限价”政策也不应该将种子首先锁定为主要对象。国内某上市种业公司的总经理表示,对于农业大田作物来说,生产的主要成本投入是花费在化肥、劳动力、水田灌溉、农业机械等方面,种子的成本支出所占的比重很低,所以相关部门根本没有必要对种子实行“最高限价”,而是应该对诸如化肥等投入较大,也具有一定的垄断特征的农业生产资料,适当控制投入并规范其价格。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