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3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怀念筒子楼

河南洛阳河柴重工精工制造厂 毛海红

  九十年代末,我刚结婚,单位住房紧张,我们分到一间12平米的过渡房——筒子楼,这栋楼共三层,结构是“Ⅱ”型,就是通走廊,一边一排房间,门对开。每层有两个公用水房(前面是水房,后面是厕所),走廊里大白天也黑漆漆的。

  拿到房子钥匙时,我正腆着大肚子,老公下班回家,手里晃动着房子钥匙兴奋地说:“老婆,我们终于分到房子了,不用再担心孩子无家可生了。”在此之前,我们一直租住在郊区农户家,房东最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生孩子,所以我们租房时,房东就有言在先:不许在这里生孩子,生孩子必须满月后方可搬回。眼看我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老公四处找房子,人家听说要坐月子,都没人租给我们。无奈,老公天天到单位死磨烂缠,终于要到了一间“过渡房”——筒子楼。

  对于新婚的年轻人来说,在城市里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过渡房也是很幸福的事情。老公高兴地拉着我去看“新房”。这间房子坐南向北,临西头。走廊尽头还多了一个大窗户,相比中间要亮堂许多。我们买来涂料,把房子简单地粉刷了一遍,又买来地板革,铺在水泥地板上,重新换了纱窗,这个家就算安置好了。房子很小,一床,一柜,一桌,几乎已占满了,整个房间显得很拥挤狭小。

  厨房在走廊里,每家门口一个小柜子,放灶具。走廊很窄,两边都摆放着厨具,每到做饭时,走廊里乌烟瘴气,锅碗瓢盆叮当作响。走廊很长,中间又没有窗户,油烟排放不出去。遇到谁家呛炒辣椒,整个楼道的居民都呛得直咳,做饭时,两边住户屁股直打架,侧着身子过个人都难。水房里更是拥挤,一层楼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水管,洗菜刷碗,往往要排老长的队。

  虽然筒子楼里条件艰苦,但大家相处很和睦。正做饭时发现盐没了,只要叫一声“小李,盐没了,借点盐”,对方立马奉上:“那不,在案板上呢,自个儿拿吧!”这个缺盐那个缺味精了,大家就不分你我,随便用。东家做鱼了,西家炖鸡了,都会吼一嗓子“吃鸡喽!”“鱼熟喽!”这时,那馋嘴的孩子们就会跑去讨块肉吃。有时大家还在一起“拼饭”,你做一道菜,我做一道菜,放在一起吃。你爱吃米饭,我爱吃糊涂面,合谁的口味了,就相互换一碗。在筒子楼里生活,睡着了也会笑,那小日子真滋润。

  夏天天气多变,出门时看太阳还老高,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在地上,一会工夫,就雷声四起,哗哗啦啦地下起了大雨。这时候,突然想起一床被子还在楼下晾晒,当你火急火燎地跑回家去收时,被子早已被好心的邻居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他家屋里了,瞬间,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那种温馨的幸福感难以用语言形容!

  2001年,旧房改造,筒子楼拆迁,我买了新房,结束了筒子楼的集体生活。如今,在新房里住了十年,一个门栋里的14家住户也没认全,甚至楼上楼下姓什么也不知。每次见面只是礼貌性地点下头,便关起门子,各吃各饭,各办各事。刚搬进来时,有时做饭发现油没了,就会不自觉地叫声:“小李,你家油借我点”,半天没回应,方才醒悟,今非昔比了,楼房不是筒子楼,心里便会升起一丝惆怅。

  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楼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可是,舒畅之余,心里又总会生出异样的感觉,心里总像丢了什么。到底丢了什么?想来想去,明白了:我丢掉了筒子楼中的那种平民味道,人间烟火的味道,以及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无话不谈的感情和生活氛围,是高楼大厦换不来,远远换不来的。因此,时至今日,我依然会常常趴在新楼里,倾听筒子楼里那锅碗瓢盆的交响乐,倾听那爽朗的欢声笑语……怀念筒子楼!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