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的命脉在哪里?在土地上,只有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你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曹利铭
企业赢。瓮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浩明说:“瓮福二铵从2003年就在克山销售,但是一直到2008年,每年的销量都只维持在6000多吨,始终上不去。但是从2009开始,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以后,瓮福二铵在当地的销量一下子就达到了1.2万吨。与此同时,瓮福与昆丰合作社直接对接,一方面,可以使化肥直接从厂家到农民手中,保证了质量,减少了流通环节,让利于农户;另一方面,测土配方施肥有了落脚点。以前一家一户,企业没有办法去做服务,现在好了,借助合作社,服务直接进终端。这两年,瓮福在克山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加强科技种植示范点建设,发挥技术辐射效应,不断提高农民满意度。可以说,克山模式是一个‘企业+合作社+农户+下游加工企业’的成功范例,它实现了多方面的共赢。随着国家土地流转趋势的加快,瓮福还将不断拓展,与更多的合作社合作,这也是未来农资生产企业的发展道路之一。”
农民赢。据昆丰农资公司总经理刘洪彦介绍,在克山昆丰大豆合作社,农民可以用上价格最优惠、质量有保证的农资,可以免费接受农技指导、田间管理服务;不用担心大豆卖不出去,每年还可以得到5公斤免费的豆油;土地的收益也提高了。据测算,平均每亩地增加收益60元,2010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年可增收共计1600万元。目前当地农户争着要加入合作社,2010年,入社社员已经达到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0%。
流通赢。“目前昆丰合作社也成为全县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带动能力最强,集产、加、销、服务于一体的大豆加工龙头企业。2010年,公司年营业额达到9亿元,向集团公司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可以说是为公司创效益,为农民谋福利,为农业做贡献。”刘洪彦信心十足,“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农机合作社,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成立种子繁育基地,从而实现育种、播种、田间管理、农产品回购、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我们还想跟大豆食品企业合作,把大豆深加工做成一个更大的产业;打造非转基因基地,让昆丰走向国际……计划三年之内做到20个亿,并包装上市……”现在的刘洪彦有许多梦想。
而让他拥有旖旎梦想的是谁呢?“庆丰!”刘洪彦非常深情地说着,“如果没有曹总的指导,让昆丰站在庆丰集团这样一面大旗下,我或许只是一个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粮食经销商,是庆丰这个平台让我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让我看到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力,能做多大的事情。如是说我的父母给了我个体的生命,那么是庆丰给了我事业的生命,让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了事业的辉煌……”
“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有龙头企业的融入才能成功,因为这里面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比如农资的供应、后期的收购、农机具的投入、油脂加工的延伸、农业保险的购买等。为了支持‘克山模式’的实现,庆丰投资了5个多亿。而作为农资企业,单纯做贸易,产业链是连接不起来的,只有真正融进去了,才能成为农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曹利铭说,“克山的这种模式成功了!今后,我们还将在其他地区继续推行这种模式。我相信,这将是未来中国农资分销的一种方向,它的意义是深远的。”
曹利铭的这种完全开创性的决策也向业内人证实了:事业没有边界!
大境界:从大农资到大农业
如同前面所说,曹利铭认为,一个志存高远的农资集团一定要有大农业的眼光和胆识。也正源于此,这三年,他一直领导团队致力于庆丰从农资集团向大农业产业集团转型。
2008年底,随着国家推进土地流转等农业政策的出台,庆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曹利铭介绍说,经过深入调研,庆丰领导团队主动找各县、乡、镇做工作,承包土地。目前庆丰已流转土地25万亩,拥有30-50年的种植权。
“庆丰拿的25万亩土地,大部分都不是从农民手里拿的,而是乡村的预留地,或者是抛荒地,甚至是沼泽地,农民又没有能力改造。现在庆丰把它开发出来,相当于为黑龙江增加了25万亩耕地,这对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的顺利完成,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张永埔对庆丰的土地流转行动予以了肯定。
庆丰拿到土地后将怎么办呢?
曹利铭的终极想法就是把“克山模式”在这片土地上复制。通过这种模式,在这片土地上挖出“金子”。
由于拿到的基本都是当地的中低产田,庆丰先后投入2亿元和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改造;同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产量还不错。相信再过两年,随着地力的增强,管理技术的提升,这些中低产田都能变成高产田。我们在富裕县有一块2万多亩的基地已经成为国家高产示范样板田。未来两年,国家还要投入1.08亿,把这里建成现代化景观农业,兼具农业、生产、旅游功能。现代化规模农业已经初见端倪,小有成效。”曹利铭说,“与此同时,我们在依安、林甸、富裕等4个县分别成立了庆丰农业种植公司,以水稻种植基地为基础发展种植业,以基地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发展米业;下一阶段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种植、有机农业,开发高附加值水稻。”
据他介绍,庆丰进行规模化农业的探索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预计在2011年,相关部门给庆丰的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配套8套大型农业机械,每套1000多万,总价值在8000万左右。
“现在米厂刚刚投产,第一条生产线可年加工15万吨大米,未来还要扩大规模。水稻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建成,未来水稻深加工,比如米糠油还要进一步探索。‘种植公司+基地+加工企业’的产业链条已经建成。未来我们要把耕地发展到40万亩,土地盈利将来在公司利润结构中将占到20%到25%。”曹利铭说。
随着大农业构架的形成,粮食贸易也被庆丰提上议事日程,并探索出一个崭新的“粮肥套作”模式。2010年庆丰集团粮食贸易已经达到60万吨,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
“原来做农资与粮食贸易是各自分立,没有关系;但经过这几年探索,我们发现,双方结合起来,无论是经营量和盈利能力,都能实现飞跃。现在我们的粮食贸易商,都是我们原来的化肥经销商,他们变成了我们区域市场的控股县域子公司,既做化肥经营,也做粮食贸易。基本每个点的贸易量都在万吨左右,有的甚至达到2万吨。他们春天给农民买化肥,秋天开始收购粮食。在这个过程中,庆丰集团提供资金、贸易渠道支持。”曹利铭介绍说,“网络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与此同时,庆丰借船出海,在农业产业链上进一步延伸。据曹利铭介绍,目前庆丰正在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提高粮食资源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经过近三年的运作,随着庆丰大农业的创立,庆丰的“农资供应—农业种植—农产品回购—农产品贸易和加工”这样一个大农业产业链模式已经形成。
有专家这样评价说:庆丰大农业运作模式,破解了中国的“三农”难题: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帮助农民活得更有尊严;同时为业内同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农资经营思维。
对此,曹利铭说:“作为支农企业,农民是衣食父母,让农民发家、让农民有尊严,企业才有生存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