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焕然一新华锦簇 力争上游日盛昌
访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波
《中国农资》记者 张 涛

     “春风化雨枝茂盛,机缘诚信路宽广”,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1999年企业转制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为后盾,以品质为保证,以市场为导向,锐意进取,外拓市场,内强管理,在滚滚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以精湛和诚信赢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忆往昔,峥嵘岁月卅余载;展未来,豪情满怀新征程。公司总经理胡波表示:华昌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所有同舟共济、坚韧不拔的员工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朋友的帮助和扶持,更离不开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厚爱。

  脱胎换骨  力争上游

  近年来,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经过近几年整体搬迁,得到脱胎换骨的大发展。2003年,华昌从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征地150公顷开始整体搬迁,目前新厂区已建成投产,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年产60万吨合成氨、60万吨纯碱、66万吨氯化铵、60万吨尿素、100万吨系列高浓度复合肥、10万吨精甲醇等产能。

  从华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没有原料优势,公司想尽办法,最经济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来改造传统产业。

  为了最经济地利用资源,在40年发展过程中,华昌实现了几个全国第一:1992年,成为全国首家100%炉渣回收利用的合成氨生产企业;1993年,成为全国首家做到合成氨蒸汽自给有余的企业;1996年,成为全国同行业首家实现造气污水处理零排放的企业;2003年,成为全国同行业首家,实现中水回用的企业。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华昌一大亮点,也成为公司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强有力武器。争取做到:进来的都是材料,出去的全是产品,从而让企业产品结构最优化,内部能源、资源循环最优化。

  从产品设置看,华昌的产品有合成氨、纯碱、氯化铵、尿素、高浓度复合肥、精甲醇以及热电等。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产品结构,也是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比如,生产合成氨产生的余热,为很好地利用起来,建了电厂,而电又可用于化肥生产;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氨和二氧化碳可用来生产尿素、纯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用来生产甲醇;在生产纯碱时,会有副产品氯化铵,而氯化铵和尿素又是复合肥的重要原料之一,所以配套建了复合肥生产基地……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和能源,也十分利于环保。

  勾画蓝图  放眼未来

  老厂区在市区,发展空间受限,而且很多生产设备都是上世纪70年代购置的。由于先天不足,虽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技改,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弊病。重建新厂区,犹如面对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目前在扬子江化工园内建成投产的新厂区,大量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实现了产品结构优化,生产装置全面更新换代,注重突出安全、节能、环保,仅在环保装置上的投入就有1亿多元。

  新厂区紧靠直通长江的太子圩河,河道直接深入车间,产品一下生产线,就可直接上船,通过长江、运河送到广大客户手中,极大地节约了物流成本。而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内拥有陶氏、杜邦、雪佛龙、瓦克等世界知名企业,华昌正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参与整个园区的大循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2008年华昌化工整体上市后,积极实施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从一个单纯的基础化工企业逐渐调整为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和环保产品并举的现代化综合型化工企业。现在的华昌化工,正满怀豪情,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励精图治  以人为本

  除了优化公司内部“小循环”外,公司还利用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工园的优势,参与整个园区的“大循环”。如公司配套建设的热电站,既能满足本企业用汽需要,也可向周边企业提供蒸汽;每年为周边化工企业提供约6万吨液氨、10万吨甲醇、6万吨盐酸以及其他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的功效之一就是降低成本。公司目前合成氨成本比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要低20%左右。在合成氨综合能耗方面,自1992年以来,一直控制在全国最低水平。新厂区采用了很多目前国内外最先进工艺技术,成本还将继续下降。

  多年来,华昌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搬迁后,更是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胡波坦言:之所以能有此变化,“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昌地处外资企业比较集中的苏南,招聘一流人才面临很大压力。为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公司建立了新的薪酬体系,让有能力的人拿到与之付出对等的工资,在华昌,好的技术工人工资比主任还高。公司在提出争创“八个第一”中,其中一条就是员工收入要第一。二是完善和深化绩效考评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华昌还专门设计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公司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员工和公司共发展。三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员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四是不断完善员工职务升降体系,营造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环境。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把员工变成企业的人才,并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样企业才能成大业。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