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梦中的香格里拉(中)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 汪传舟

  (二)

  从奥地利进入德国的时候,天气开始放晴。沿着巴顿将军当年的行军路线,我由南向北几乎走遍了德国的所有大中城市。如同晴朗的天气一样,一路上心情格外灿烂。车窗外瞬息万变的异域风情与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以及沿途受到的热情、礼貌与周到的接待,都是喜悦的理由。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了柏林。

  我明明知道,对柏林好奇,并不是宽阔的街道,高大的建筑,鳞次栉比的商厦,流水般行进的车流;也不是象征德意志命运的勃兰登堡门,绿草如茵的巴黎广场,著名的菩提树大街。当参观了国会大厦、柏林国家博物馆与柏林墙以后。我被那段凝固的历史深深震撼。战争、尸骨、废墟,不忍卒读的一幕幕,在眼前不断浮现。旧柏林已经沉落,战争的阴霾也已烟消,可我的心情却无法平静,一种让人不敢靠近的恐惧,始终在心中纠缠。

  历史总是通过无数的载体记录着昨天的沧桑。柏林,欧洲的心脏,她不仅见证了震惊欧洲乃至世界的那场灾难;她800多年自身的风烟,也见证了整个德意志民族千百年来的辉煌与屈辱。人类一共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都在此策动,两次又都以惨败告终。理智告诉我们:智慧生命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而这个民族却重蹈了历史的覆辙。是一种什么力量,能喧嚣一个民族的狂热与野蛮?歌德曾说过,德意志民族就个体而言是理智的,而整体却经常迷路。其实,历史反复证明,歌德的结论并不完全准确。1924年,还没有成事的希特勒在狱中写了《我的奋斗》,书中关于“生存空间危机”的煽动,使纳粹德国选择了毁损别人的生存空间来扩张自己。日本不也是这样吗?结果怎么样呢?均告失败。人类生存空间本该各得其所,这是一种和谐与平衡,谁试图用不和谐来打破这种平衡,都注定要失败。因此,德意志选择希特勒是个错误,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战争的细节碾碎了柏林旧日的繁华,今天,在柏林的街头还能找到很多呈现它昔日辉煌的遗迹。这座曾一度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又从废墟中获得了重生的城市,她的每一处建筑或风景,都能与历史对话,都有吞吐历史风烟的辛酸往事。

  国会大厦是柏林的著名历史性建筑。它始建于俾斯麦执政的普鲁士时代,从1918年魏玛共和国宣告成立,到1933年国会纵火案,再到1990年东西德统一,国会大厦几乎见证了20世纪德国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1945年5月,当红军将士将红旗插上这座标志性建筑物的时候,国会大厦的墙上留下了他们用木炭写下的词句。二战结束后,国会大厦的 “红军墙”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体现出一个民族对自身的审视。也许英国建筑师福斯特怎么也不会料到,他当年设计的象征透明、坦诚、平等的杰作,今天却和经过战火洗礼的“红军墙”组合在一起。如果不是那场战争,我想这座堪称建筑艺术经典的作品,怎么会允许一群外国士兵在其洁白的墙壁上涂抹他们曾经占领的文字。还历史以真实,呈未来以过程,我想,战争留给这座城市的注定没有完美。

  站在国会大厦的圆形拱顶,你可以俯瞰柏林全景。视线所及,整个城市都在森林与草地环抱中,就是这样一座宛如绿岛的城市,谁能想象半个世纪前她的憔悴面容。在德国历史博物馆中,有一尊按比例缩小的柏林市废墟实景模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都无法想象“柏林会战”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灾难。整个城市几乎找不到一栋完整的建筑。当年苏联红军调集了3个方面军约250万人、42000门火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500架作战飞机聚集到柏林;再加上德军统帅部在柏林地域部署的两个集团军群100万兵力、104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3300架作战飞机。如此规模的军事集结、持续三个月的轰炸与杀戮,883平方公里的柏林怎能不变成一座废墟?至于当时的战争场景,除了“尸山血河”之外,我找不到形容的词句。这让我想起了1976年中国的唐山废墟,只不过唐山是天灾,而柏林是人祸。

  德国人特别喜爱菩提树,并且很早就把柏林最宽阔的大街命名为菩提树大街。然而,柏林人终究与菩提无缘。平等、宽容、普渡终生,方得菩提。而这些在战争期间都荡然无存。即便在战后,“柏林墙”的故事,也没有让我体会到德国人的“菩提精神”。如今,柏林墙虽然被推倒,但横亘在东西德人之间那道思想上的“柏林墙”并没有完全坍塌,地区差异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差异,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愈合。这难道不是战争遗留的综合症吗?

  温暖的午后,森林中散发着淡淡的花香,春天的嫩绿仿佛一夜之间从晚冬的薄雾中绽放出来。菩提树在寒风中摇曳,那洁白的花瓣,每年都要祭奠一次那些冤屈的亡灵。柏林郊外的周末,人们三五成群的躺在草坪上,和新生的树叶一起沐浴在温和的阳光中,尽情享受着和平。收拾自己的行囊,我要去寻找下一个心灵的驿站。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