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一般在种植超过4年以后,土壤盐渍程度加重,导致作物叶片常出现黄色,叶缘下垂,植株早衰,后期产量低,品质下降。
盐害形成的原因与识别
一是棚室的特定环境 棚室顶部几乎全年被塑料薄膜覆盖,长期无降雨淋溶,土壤中施用的大量矿质肥料既不能随雨水流失,也不能随雨水淋溶到土壤深层,而是残留在棚室土壤的耕层内。棚室内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致使土壤深层的盐分受土壤毛细管的提升作用,随土壤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这两种作用的结果使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加大,当盐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作物造成盐害。
二是盲目大量施用肥料 由于菜农盲目认为棚室生产蔬菜肥料越多越好,结果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以致盐分大量积累在土壤中。另外,不同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不同,在施肥中如果不考虑去协调氮、磷、钾肥的比例,就容易导致盐分在棚室土壤中积累。
三是土壤湿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棚室中栽培蔬菜,浇水和施肥次数多,所以耕层土壤长期处在高湿条件下,使得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大孔隙减少,通透性变差,盐分难能渗透到土壤深层,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
土壤中盐类浓度因土壤种类和所施肥料不同而有差异。沙性土壤吸肥量少,比粘重土壤容易发生盐类危害。硝酸钾、硝酸钙、硝酸铵等容易溶解在土壤溶液中,被土壤吸附的比例少,所以土壤盐浓度容易升高。而过磷酸钙、磷酸铵、磷酸钾等被土壤吸附的比例大,土壤溶液浓度不易升高。判断土壤盐渍,可以通过观察土壤来判别:首先,没有发生盐渍的土壤渗水较快,发生盐渍后,水的下渗困难,土壤一干燥,地表就变成白色。其次,腾茬的地稍一搁置地表就出现白色结晶,表明盐渍已相当高,至少说明前茬栽培期间土壤溶液出现5000毫克/公斤以上的高浓度。再次,当土壤表面发生青霉时,表明此处盐分浓度已经很高,尤其是发生结霉时,表面盐分浓度已达相当高的浓度。
盐害的调控措施
一是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 施肥时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并施用一定量的生物肥,结合深翻土地,改良土壤结构,以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表层土壤的盐类积累。深翻土地也有利于改善土壤通透性,活化土壤,提高地温,从而加速有机肥的转化吸收利用以及提高生物肥的活性;深翻土地还有利于蔬菜作物侧根伸展,增加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抗盐力。
二是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要避免在棚室中使用同一种化肥,尽量少用或不用硫化物和氯化物,特别注意一次施用量不可过多。基肥采取有机肥全面铺施,化肥在定植时沟施或穴施,应施在12-15厘米深度以下,避免表施;追肥可用化肥和有机肥交替使用。大雨过后或连续阴天,应该追肥,疏松土壤,促进根系下扎;如果连续晴天,地质干燥,又进入结果期,则要根据冲施吸收快、养分全的特点选择适合生根壮苗的腐植酸或氨基酸肥料进行冲施。苗期以壮苗为主,应尽量少施或不冲施肥,以减少地表盐分。
三是选择抗盐蔬菜 生产实践表明,不同种类蔬菜作物的根系对土壤盐分浓度的忍耐能力不同。如番茄、辣椒、茄子等抗盐力较强,而黄瓜、西葫芦、菜豆等抗盐力较弱。在盐分较重的土壤,可进行轮作倒茬,改种甘蓝、花椰菜、花菜、菠菜、芹菜、甜菜、茄子等或番茄、莴苣、胡萝卜、洋葱等耐盐能力强或较强的作物。只有当土壤盐分降到0.2%时,才可种植不耐盐的蔬菜。在棚室蔬菜中,以黄瓜最为不耐盐,但可用耐盐能力强的黑籽南瓜作砧,其上可嫁接黄瓜,从而提高黄瓜耐盐能力,减轻或防止盐害。
四是落实除盐措施 如在棚室休闲期或腾茬期,尽早除去顶部塑料薄膜,让自然降雨充分淋溶土壤,降低耕层中的盐分;或在闲置时,在棚室内大量浇水,以冲冼土壤耕层中的盐分,并于地干后及时施入有机肥,深翻压盐。在生长季节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浇水的办法,减少地表蒸发量,从而减慢土壤深层盐分上升的速度。种植一些除盐作物,如玉米和高梁。在棚室越冬蔬菜生长后期,套种一些早熟玉米或高梁,在其生长期内不追肥,可以有效降低棚室土壤的含盐量。也可进行种草脱盐,利用盛夏高温时的茬口间隙,在盐分较重的棚室种植耐盐能力很强的苏丹草(可用于喂牛或鱼)生长40天,亩产饲草1500-3000公斤,而且对棚室土壤脱盐效果十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