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前瞻未雨绸缪之道(上)


    日前,《中国农资》传媒针对钾肥行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行业调查,特别是对于国际国内新变化、当前国内钾盐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中国是否竞购PCS等公众关注的问题,针对国内钾肥生产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精英人士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

     当前,BHP收购PCS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国际矿业巨头资源并购意图日渐明朗,中国钾肥行业的新变化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并购计划引发公众对中国钾盐现状、抵御风险能力以及中国是否参与竞购等问题的热议。

  谁在关注“钾”概念

  人们对于钾肥的关注超越了行业界限,吸引公众视线的是一些媒体对钾肥信息的误解、误读。业内呼吁,希望关注最新的数据变化,避免使用过时数据,以免误导市场。然而,钾肥成为公众焦点的动因在哪里?

  显然,必和必拓在铁矿石上的一意孤行“挫伤”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对钾盐的担忧重新唤起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让公众将视线转向欲意钳制中国钾肥的必和必拓。同时,还有一股强大的资本力量推动着事态发展。

  近日,股市在中国经济刺激下,并没有显现稳升。然而,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竞购声中,所有钾肥股却逆市而上,部分民营资本被裹挟其中。当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调控措施拉动市场转轨的同时,对于大量被“挤压”的煤炭、化工、房地产等民营资本来说,资源类产品、垄断相对集中的钾盐行业正是资本需求的出口。此外,一些外国资本也在密切关注中国对BHP收购的态度,伺机而动。

  中国需要抉择

  但是,资本运作中国无法与BHP抗衡,并购海外强企的成功思路和方式还不多,中国竞购落脚点应着眼于境外需求补给。

  目前,中国钾肥呈现“两低”趋势。随着中国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新型肥料逐渐崛起,未来中国钾肥年需求量将由高峰时的1000万吨下降为800万吨左右;进口量也从五年前的500万吨,降低到2010年的200多万吨。

  数量变化的背后是中国资源结构的调整。国产钾肥在盐湖钾肥、国投新疆罗布泊等企业产能突飞猛进,产能达400万吨以上。同时,未来5年,四家老挝钾盐开发企业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其中中农矿产资源勘探有限公司10万吨项目已在9月底投产。此外,中国陆续在加拿大、刚果(布)、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获得开采权,供给量远远超国内需求。

  而BHP收购后,对中国的影响尚取决于必和必拓能否将铁矿石上的结盟意图成功地延伸到钾肥运作上,决定权则在合体后的“两俄”、Canpotex和ICL等钾肥“大佬”手上。

  中国须“捂紧”口袋

  在这场脚力的角逐中,中国需要调整“直取式”思维,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确定未来钾盐产业的整体运行思路。特别是中国钾肥要未雨绸缪、固本强外,首先需要“捂紧”自己的口袋。

  相关部委提出,即使没有必和必拓搅局,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也并不乐观。有企业则认为,整合国内现有资源、加大不溶性钾盐研发力度,将是中国钾肥产业要迈出的第一步。此外,中国“走出去”的境外开发企业应当打破归属,在开发技术、当地政策协调、扶持政策建议等方面协同一致,站位国际市场打造竞争力。

  作为第三方市场,中国需要以静制动的另类思维。9月24日,必和必拓宣布收购计划已获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揭开国际反垄断程序序幕。按照相关规定,BHP并购不仅需要获得PCS首肯,如果对中国市场造成影响,还需要向我国商务部反垄断局进行申报。中国要做的是加紧市场数据采集工作,加快基础信息的搜集整理,静待大限临近。

 

 


 

  钾肥问题大规模行业调查之一:

  问题:我国钾盐行业发展有目共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终端用户,都面临着新的行业问题。我国钾肥行业如何沿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快速前行,他们这样解读行业发展思路……

  □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番

      国内发展

  挖掘潜力需要政策支持

  近几年,我国钾肥行业经历了喜人的变化。国家开始重视钾肥的应用,投入科研力量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钾肥行业。生产企业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开发钾盐项目,扩大钾肥产能,减少了我国农业对进口钾肥的依赖,保障了农民的利益。而通过专家的宣传,农民对钾肥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国进入了普遍使用钾肥的初级阶段。这些都给国内钾肥行业的发展带来信心,使发展方向更清晰,同时摆出了钾肥行业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困难。总之,发展国内钾肥行业是我国化肥行业的重中之重,虽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访谈对象1

  基本情况——公司类型:行业协会  

  位置:北京   职位:管理层

  观点:国内钾肥资源量有待提高

  从钾盐资源量来说,全球范围内钾盐产能是过剩的,但我国现有钾盐资源依然不足。许多专家都对我国钾盐资源分布情况和开采条件进行调研,他们认为,由于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可溶性钾盐最大开采量仅能达到300-400万吨,目前的开采量已经接近这个极限。因此,在没有勘探出新资源的情况下,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针对我国钾盐开发现状,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首先,增加国内开采力度。其次,扶持现有企业,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扩大钾肥生产能力。另外,改善配套条件,例如改善运输条件。提升国内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证国内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市场优势。

  

  访谈对象2

  基本情况——公司类型:钾肥生产企业    

  位置:青海    职位:公司高管

  观点:扩产项目蓄势待发

  对于我国钾盐行业的现状,我认为目前我国钾肥生产方式太单一,仅将发展行业的目光放在寻找钾矿上的这种方式不太适合垄断行业,我们应该开拓第二条发展道路。此外,现在我国基础产业实力还比较弱,导致我们可能花费更大的成本,如果国家这部分实力有所提高,钾肥供应就没有问题了。

 

  访谈对象3

  基本情况——公司类型:钾肥科研单位     

  位置:北京      职位:研究员

  观点:钾肥需求改变 下游需要规范

  近几年内,钾肥需求的分布状况发生了变化。例如,以前认为华南地区钾肥使用情况较好,但近期调查显示当地市场压力很大;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发现钾肥在华北平原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也不错;东北的土壤肥沃,以前不需要钾肥,但近几年水土流失以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导致钾肥需求比全国大部分地方强烈。

  此外,全国钾肥需求量也大幅提高,但现在我国刚刚开始普遍使用钾肥,还没有达到潜在的全部使用量和使用极限。近两年钾肥实际需求量为400-500万吨氧化钾,但理论上已经达到700-800万吨。要想达到理论值,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价格,而更重要的取决于钾肥在终端用户的发展。因此,提高钾肥的施用量离不开对市场的培育。相对于氮肥和磷肥来说,我们在钾肥方面对农民做的培训和宣传做的太少。现在农民对钾肥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仅仅根据价格和多年来观察肥效做出判断,不利于提高钾肥施用量。因此,国家针对市场的南北转变、钾肥的施用技术和当地使用量等问题对农民进行培训。

  钾肥的销售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复合肥销售,因此市场很不稳定。钾肥的施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农业决定,而是由复合肥企业需求决定的,因此复合肥企业规模差异很大,也就造成了钾肥需求不稳定。

 

  访谈对象4

  基本情况——公司类型:政府信息部门位置:北京      职位:管理层

  观点:可溶钾、难溶钾同步发展

  近几年其它地区的钾盐开发都没有大的进展,但这不排除西北地区有钾矿。我国《全国发展资源规划》——相当于“十二五”规划,特意把此项内容列出来,即我们要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将寻找钾矿作为另一重点,主要在四川、青海、新疆等地方进行钾盐勘探。

  此外,我认为国家应该对难溶性钾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足够重视。使用难溶性钾盐不仅要将眼光放在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生产能力上,还应该建立长期的合作计划。农民在选择使用钾肥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因素和成本问题,因此利用难溶性钾盐生产钾肥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

  

  访谈对象5

  基本情况——公司类型:钾肥生产企业    位置:青海     职位:管理层

  观点:国内钾肥将掌握话语权

  近年来,我国钾肥供需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已经从过去依赖进口发展到现在逐步转向以进口作为补充的形势。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钾肥消费国,近年来钾肥进口量逐年减少,国内产量逐步增加。2008年和2009年,我国钾肥进口量已经分别减少到514.2万吨和198.3万吨,回到了2004年以前的水平。同时钾肥销售价格也从2008年8月大概4600元/吨跌落到近期的2500元/吨。2005-2009年,国内钾肥产量分别是207万吨、234万吨、249万吨、320万吨、573万吨,可见正在快速增长,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国内全部产能水平将在600-800万吨,可以满足国内70%-80%的需求量。这样的话,我们在钾肥进口谈判上,话语权就更大了,我们将以过去的主要依赖进口转变为以进口为辅的局面。

  

  访谈对象6

  基本情况——公司类型:钾肥生产企业     位置:青海    职位:管理层

  观点:新项目需要政策支持

  作为钾肥生产企业,我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在开发钾肥项目的前期工作中,生产建设的基础条件较差,我们必须在很多设施上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因此我们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铁路运输问题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目前铁路运力非常紧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希望政府考虑尽量减少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