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0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平衡施肥也要注重中微量元素

《中国农资》记者 高 志

  近年来,虽然我国微量元素的推广与施用范围有一定的增加,但随作物带走的中微量元素养分没有得到适当、及时的补充,导致我国土壤里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益严重,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专家建议:

  

  化肥在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随着农民种植结构的变化,经济作物比重的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状况表现越来越明显。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土壤中钙、硫、硼、钼、铁、锰等元素含量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磷复肥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中磷含量增加,也降低了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进而加重了中微量元素的缺乏。

  

  缺素限制作物增产

  中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非常活跃,当土壤中某种元素不足时,植物会表现相应的“缺乏症状”,最终将会导致作物产量减少,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山东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蔬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特别是胶东半岛,由于规模化生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土壤酸度有所降低,中微量元素缺乏现象十分严重。2008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姜远茂教授对山东省720余个果园调查样本发现,因缺乏钙、硼等中微量元素而导致果品出现问题约占30%,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25.6亿元。

  在我国油料作物种植大省安徽也同样遇到缺素症状所带来的困扰。长期以来,当地油菜产区的农民只注意氮磷钾的施用,忽略了对硫、硼两种元素的施用,导致土壤中有效硫的含量逐渐下降,缺硫土壤面积不断扩大,部分地区缺硫土壤比例高达61.29%,潜在性缺硫土壤比例也已经达到35.48%,严重影响了油菜籽产量的提高。

  农业部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缺少微量元素铁、铜、钼、硼、锰、锌的耕地分别占总面积的5%、6.9%、21.3%、46.8%、34.5%、51.5%,有专家预测,未来微量元素缺乏可能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并将因此限制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农业专家呼吁,应尽快向土壤中补充中微量元素,以保持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平衡,才能够更充分的发挥肥效,促进作物更好、更快的生长。

  

  应因地制宜地推广

  中微量元素的作用不可被氮、磷、钾等大量营养元素所替代,且中微量元素如果施用不当,也会限制其他肥料效果的发挥。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微量元素研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葆提出,我国肥料的应用应从调节大量营养元素发展到兼顾大、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平衡阶段。

  同时林葆强调,虽然我国目前土壤中微量元素发展水平较低,但对于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不要过于盲目,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地制宜有针对性、有选择的补充。例如,果树和蔬菜需要钙元素的量较多,企业可以根据这两种作物适当开发钙肥。

  对于目前我国中微量元素的发展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主任白由路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确实需要考虑中微量元素的推广和普及这个问题,但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发展应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应该按照统一的模式,

  因为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有效性与土壤的类型、质地有很大关系,必须根据地区、根据作物,适量的施用中微量元素,特别要注意因缺补施,不可盲目滥用。

  

  在推广中摸索经验

  由于中微量元素用量很少,施肥时用量很难掌握,在发达国家,通常将中微量元素与氮、磷、钾大量元素复合,既减少了施肥的麻烦,又可将常量元素作为中微量元素的载体或稀释剂,减少了使用的麻烦。

  天脊集团农化中心主任史庆林认为,复合化专业化在我国也是推广中微量元素的一个有效途径。“天脊”硝酸磷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天脊”硝酸磷肥除了含有氮和磷外,还含有高达9%的中微量元素及40克以上的稀土,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方面要明显优于其他产品,多年来一直深受农民喜爱。

  山东省农业厅高文胜建议,农业技术部门应当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的平衡施肥的科普宣传教育,使之自觉地认识中微量元素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目前比较明晰的诊断方法,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生理病态,判断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情况,要加大这些简单而直观诊断方法的推广。

  中微量元素是平衡施肥、提高肥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大规模的推广和施用中微量元素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微量元素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