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晶N+在中国农科院四年的室内硝化抑制试验和新疆两年的大田试验,今天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欣喜之际,回想碧晶N+创制历程:有艰辛、有曲折、有惶恐、更有惊喜。”——戴锋
跨越壁垒 实现突破
2002年的春天,中化宁波集团公司找我要求研发吡啶类农药中间体。他们说:若能成功,你我两家都发大财。我欣然应允,但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这几个产品是美国陶氏化学的核心竞争产品,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日本、以色列、德国等大型科研机构都已研究几十年无法成功,现成的合成路线早被学界否定。
当初的奥复托无法跨越这些技术壁垒,工艺条件苛刻难以想象。课题陷入了两难境地,从不失信的我,因此在实验室度过了二年零三个月的日日夜夜,终于在2004年7月偶然间解决了这个产品的技术难题,开创碧晶N+合成的全新技术路线,工艺技术完全不亚于美国陶氏化学。此项技术的发明当年就给公司带来上千万的效益,也引起了陶氏化学的高度关注,陶氏化学曾多次派高管与我洽谈,要求高价购买此项技术,被我断然拒绝。
碧晶N+课题的萌生
凭借自己职业的习惯,我经常查阅国内外有关吡啶类化合物的最新进展情况,发现某些吡啶类化合物具有氮硝化抑制的功能,美国陶氏化学早在六十年代发现了这个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测试和氮硝化抑制势试验等研究,也试图进行工业化合成,但终因工艺条件苛刻,工业化合成困难,直至今日还只能停留在中试规模,产品仅能少量供应美国西部和南部市场。
我感觉这个氮硝化抑制功能具有重大经济和环境意义,而我公司恰恰具备了制备此类化合物的重大关键技术,于是我悄悄地在实验室进行试制,并自学了植物营养学方面知识,了解收集了关于氮在土壤中的代谢过程和流失机理。又深感课题太复杂,不敢轻易深入。启动课题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2006年11月的一次董事例会上向董事们阐述了课题的想法,立即引起了所有董事的强烈共鸣,尤其是董事长沈幼生,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立即命我第二天起程进京,寻求中国农科院的合作,并得到了中国农科院梁永超教授的肯定和支持。
艰辛的创制过程
研发过程何等容易?首先是活性化合物的筛选,2006年12月,由奥复托负责合成各种吡啶化合物并送中国农科院梁永超教授团队进行室内硝化抑制试验,历时一年半,筛选出一组具有硝化抑制功能的化合物。随后便是“先导化合物结构修饰”、“活性验证”、“不同土壤中活性试验”等十个阶段的研究创制过程,再算上技术课题的准备,历时八个春秋,多次因难而放手、又多次迎难而上,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所幸的是,今天终于侥幸成功。主要关健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借此机会我衷心的感谢农科院梁永超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中一澳环境研究所的朱永官教授、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褚贵新教授的科研团队、以及关心帮助我们的所有领导、专家、学者。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根据肥料因地制宜的战略,准对新疆地区设施农业发达,液体肥、滴灌肥使用面积大的特点,我们专门研制了碧晶N+“土地精” 氮肥增效添加剂。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用固体肥的习惯,我们又研制了含有碧晶N+“恩久”的系列长效尿素和长效复合肥。
2009年在新疆地区对小麦、棉花、番茄三种主要作物进行大田试验,取得了同肥条件下,小麦增产8%-13%,棉花增产4%-5%,番茄增产13%-19%;等产量施肥可节省氮肥30%的好效果。2010年在2009年三种作物基础上,又增添了旱稻、大枣、线椒、葡萄、甜菜,试验面积达2500亩以上,试验基地遍布南北疆共六个师和中粮屯河、新疆天业,新赛股份和中葡酒业等种植龙头企业,其中小麦已收割,增产10%以上,番茄增产20%以上,棉花根据测产增产为12%-15%的好成绩。
碧晶N+六大优点及重大意义
1、六大优点:
⑴具有强烈且持续的供肥性
⑵使用简单方便、省工、省力
⑶肥料损失少、利用率提高、环境友好
⑷增产又增收,或大幅减少肥料的施用量
⑸价格低廉,能真正应用于大田农业
⑹氮营养全面均衡--铵硝混合
碧晶N+优异的特性更突出了三大意义:
⑴经济意义: 大田试验证实,同肥施用可使作物增产10%-20%,最多到达50%,等产施肥可节省氮肥30%,平均每亩增收120元以上。
⑵社会意义:可做到省工、省力、免追。并可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⑶环境意义:直接作用:减少养分的淋溶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间接作用:减少化肥的生产量,节能减排,从而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