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化服务将向规范化、产业化迈进

本报记者 高 志

  近几年,化肥市场竞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化肥企业也开始把农化服务作为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举措。2009年6月,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组建的全国农化服务办公室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农化服务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在农化服务办公室成立的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已有40余家龙头化工企业被授予“全国农化服务中心”的称号,一个全新、多元、规范化的全国农化服务网络体系正在形成,这也昭示着我国农化服务进入大发展期。

  承担社会责任应成为主导方向

  今年,3月30日,双赢集团举行了“全国农化服务中心”挂牌仪式;8月28日,中国农科院·双赢集团生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正像双赢集团董事长蓝森古在成立仪式上所说,成立生态肥研究中心的初衷是“发展生态肥料,促进生态农业,共享生态食品”,努力从肥料生产源头把关,为生态农业、食品安全 、国民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众所周知,目前多数企业从事的农化服务主要是帮助农民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农技知识等,多重视表面文章,虽然也有企业"致力于"宣传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科技讲座等,但通常是以测土、讲座为载体,大肆向农民推荐自己的"配方"产品,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投入,另一方面,不恰当的施肥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面对新时期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中国石化工业协会会长、农化服务办公室名誉主任李勇武指出,企业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农化服务工作,确保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货真价实的产品,向农民传播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进而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必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为普及农化产品使用知识、满足农民科学种田需求,化工行业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农化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化学工业和农业技术的结合,成为指导科学种田的一项重要措施,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上世纪90年代,原化工部顾秀莲部长提出了在全国化肥企业中建立100家农化服务中心的设想和方案,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化服务模式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企业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务。从中化化肥“800免费咨询电话”到天脊集团 “零距离服务农民、面对面指导农民”的服务模式到烟台众德集团 “以发展中国农业为己任,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向农业产业链稳步发展”的服务发展战略再到山东农大肥业“三级农化服务咨询网络”模式……

  随着中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的序幕正式拉开,又为农化服务提出新的课题。土地流转的加速,农资的购买群体、农户的种植方式和种植技术水平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的市场需求则是首先要求农资经销商提升和完善农化服务职能,提供全方位、针对性的农化服务,同时,不断提升农化服务的水平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满足种植大户不断产生的各种新需求。

  针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全国农化服务体系需要在服务中发展中不断完善服务模式,企业也通过实践不断探讨多元化、有效的为农服务途径,进一步提升农化服务职能,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打造研发-生产-使用-培训为一体的服务产业链

  目前,我国化肥的消费正处于由数量扩展向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转型的时期,以推广企业产品为主的单一的农化服务很难适应我国化肥行业的发展,这也正造成我国化肥企业与国际大的化肥企业在农化服务环节上理念上的巨大差距。专家认为,现在企业进行农化服务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营销服务上,应适当扩展服务领域和空间,努力打造多元化、立体型的服务模式。

  在全国农化服务办公室成立之初,农化服务办公室主任王印海提出“两个5%”的目标,即将使全国化肥使用量降低5%,化肥利用率提高5%,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发-生产-使用-培训为一体的服务产业链模式。

  为实现这个目标,王印海希望,化肥企业应该有意识地与农科院、土肥所、农业大学等科研推广单位合作,以原有的农化服务工作为主轴,连接配方的制订、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对其中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探索,同时,通过肥料试验和专家建议,根据目前市场上所需肥料的种类和数量信息进行产品配方,结合新品开发的研究结果和生产工艺的集成进行配方,在肥料投入市场后,再通过肥料肥效试验、现场交流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进行肥料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并反馈回应用信息,真正做到研发-生产-使用-培训为一体的农化服务体系。

  农化服务是连接化肥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三个环节的桥梁,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两会上,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化服务作为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农化服务工作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