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展生态肥料 促进生态农业 共享生态食品
中国农科院·双赢集团生态肥料专家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师 容 郑 敏 张高科 实习记者 魏 塬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唐华俊:

  研究中心将实现生态肥“产、学、研、推”一体化

  “中国农科院·双赢集团生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及运行,将探索出一条新型绿色环保肥料研制、生产和推广的新模式。这次战略合作以及生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将会加强科研院所与双赢集团在肥料创新、农化服务、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战略合作,更加促进企业的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联合打造“双赢”中国第一生态肥料品牌,让更多农民会用肥、用好肥,必将促进我国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中国农科院将全方位在农业科技领域支持企业建设与发展,为提升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做好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所长 王道龙:

  集专家之力,指引生态肥前进方向

  此次研讨会是农科院区划所与双赢集团共同建立生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后,第一次规格较高,效果较好的一个研讨会。各位专家和各位领导对我们国家化肥行业现状、意义和发展方向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携手创立生态肥料工程技术中心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生态肥产业才刚刚起步,面对的困难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化肥市场研究创新方面,我们今后还会向各位专家进行请教,也请各位专家继续对研究中心提供支持,多提建议,为生态肥今后的工作开展指引方向,把研究中心真正办成创新中心,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心,发挥研究中心应有的作用。

 

  双赢集团董事长 蓝森古:

  双赢要做生态肥行业的领跑者  

  在传统氮肥、磷肥以及复合肥等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国农科院·双赢集团生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它将肩负着探索生态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的重任。

  不可否认,化肥为我国粮食增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和化肥企业高度重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施肥不当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低下,食品质量每况愈下。随着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受污染的情况也日益严重。化肥中除了主要养分外,还有一些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畜造成直接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

  另外,我国在化肥生产及施用方面都存在着诸多误区,其中不合理施肥现象尤为突出,如单纯施用单质肥料或大量无机肥,而不补充植物所需的有机质、中微量元素,加上土地过度耕作,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逐年减少,土壤功能严重损坏。

  肥料是人类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安全、无污染食品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双赢集团紧紧把握肥料行业发展的趋势,心系农产品安全和国民健康,响应国家在化工行业大力推行低碳、环保、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号召,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的基础肥料转向无污染、低能耗、高技术的“生态肥料”领域,致力于生态肥料、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争做中国生态肥行业的领跑者,打造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生态农业、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 杨建平:

  生态肥是农业由粗放转向精细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从过去关注粮食能不能吃饱,发展到现在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好。在这样的要求下,过去粗放型的施肥方式已经过时,大家已经意识到过度施用肥料就是浪费资源。双赢集团和中国农科院合作成立生态肥技术研究中心也是带有方向性和前瞻性的。因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就要从肥料做起,从种子做起,从精耕细作做起。我看过双赢生态肥理念展示,就是一种精确制造。未来的施肥方式不能再像现在这样盲目施肥,施多少算多少,而是精确定位,指哪打哪,缺啥补啥,用这样的现代理念做出来的肥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肥料。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企业的特征在于有没有战略思维,以及为国家分忧的情怀,我认为双赢集团就具备了这样的特征。

 

  重庆市南川区副区长 冯建:

  研究中心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当前,双赢和南川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正处于大开发大跨越的关键时期。

  这次成立中国农科院·双赢集团生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相信必将推动双赢集团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模式,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的升级,打造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我们也衷心地希望双赢集团能够充分利用农科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促发展,不断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生态肥产品,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造福百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 赵秉强:

  基础性肥料要走生态环保之路

  我国的肥料产量是5300万吨,如果按照这种数量发展下去的话,再过20年,我们单位面积施肥量达到600吨,可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所以我们提出要用质量替代数量。

  生态肥料就是质量替代数量非常明显的典型。从国际上看,复合肥料并非是肥料发展大方向,过去欧洲用得比较多,美国大多用BB肥,而我国复混肥量占到40%。我们发展生态肥的目标市场可能是果树和蔬菜,大田作物上可能还是要用BB肥为主,双赢生态肥料肯定是和复合肥分别面对高端和低端两个市场。从肥料品种上看,以后氮肥的发展可能要走增效改性的路子,现在尿素的用量占到化肥的60%-70%,尿素的利用率需要增效改性,然后形成相对生态的肥料,像我们现在发展的多肽尿素、海藻尿素,都是不错的产品。工艺很简单,但是很环保。磷肥方面可能将来资源短缺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用大量的高品位磷矿来制磷肥,然后产生大量磷石膏,这种工艺可能都是问题,我们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把磷矿石变成水溶性磷,我们现在考虑能不能采取生态工艺,不产生大量磷石膏。钾肥方面,我们70%的钾是靠进口的,钾肥是资源性产业,水溶性钾很有限,将来我们钾肥资源会不足,我国也在大力开发非水溶性钾肥,如果有钾矿的话,也可以试一试,这个附加价值是很高的。

  研究中心成立之后,我们也可以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此外我们区划所也一直在研究生态型肥料。一是在做缓释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改造大氮肥,将大氮肥弄成更生态环保的肥料。三是功能性复合肥料研发。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