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0年8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灌溉施肥,我就用‘芭田’!”
——访广西横县校椅镇草木村玉米种植大户李炳光
本报记者 吴 江

  前不久,深圳芭田公司在广东省惠东县举办了“水肥一体化新技术高峰论坛”,记者见到了从广西横县校椅镇草木村到惠州水口青边菜场包地种玉米的种植大户李炳光。他消瘦的脸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印象,倒是他“雷人”的用肥理论,惊倒众人!

  “肥料我就用贵的”

  老李是广西人,常年到广东包地种植玉米。近两年,老李感到包地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由过去的700元一亩上升到1000元左右。

  老李十分珍视自己花大价钱、好不容易包到的地,他舍得给地“吃”好的“喝”好的。老李种的是美国“金银玉米”,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品种,特点是品质好、成熟快,比台湾的玉米提前一二个星期成熟。老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说:“上半年台湾玉米卖到0.95元/斤,同样是美国金银玉米,人家卖到1.5元,我卖到1.8元/斤。”很多人想知道秘诀,老李毫不避讳——用好肥。

  “肥料我一定要用好的。一般我就用‘芭田’的肥。以前我全部用挪威的复合肥,后来就用‘芭田’的肥料替代了。”别人用的肥料大多是100多元一袋,老李就认准了芭田公司200元一袋的肥料。老李说:“因为我们种的是金银玉米,不是一般的玉米,投入大、风险大,不敢冒风险嘛!”

  老李的哲学就是:“你说什么都没用,看见人家用的好就知道啦!只要肥料好,贵一点也不怕啦,用在地上管用!”老李用广东式普通话费力地和记者解释道。

  “美国回来的也没用”

  老李是凡事爱较真儿的人,他认为,毕竟有很多出来种地的人,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这就要求厂家在推广肥料时也要讲究“因地制宜”,厂家要根据土壤土质情况做试验后,再推荐给农民。

  有一次,有厂家的销售人员向老李推销肥料,他上来回了人家一句:“说什么都没用,我们只要一亩多地搞试验。厂家的试验是在自己的厂里搞的嘛,气候、土质和我们这里不一样,这里有人种青瓜、玉米、豆角,品种也都不一样嘛!”那个销售人员说:“我是大学毕业,比你懂科学种田。”老李回了一句没把人噎死:“不管什么毕业,美国回来的也没用。我讲实际,道理比你硬!”

  老李认为,做买卖就要实在,稍有闪失就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农民会对比,人家用着好我才有保障。“我为什么用芭田呢!芭田的肥做对比,在地里天天看得到嘛!”

  “灌溉,我就用芭田肥”

  老李是芭田的老客户,但是,在推广水溶肥的会议上,他却冒出一句“水溶肥不合适我”。老李也有自己的道理:“我们包一块地,投入太大有些划不来。”老李知道水溶肥对增产增收的效果好,可是他也有自己一套办法,“我把芭田肥料放在桶里,用水溶了以后提到地里,就可以灌溉了。”

  “我用芭田肥都记不得多少年了。”他认为,由于“芭田”肥料技术含量高、杂质少、溶解性好,一般的肥料就可以溶解当灌溉肥来用,价格还比进口水溶肥低。在广西有很多农民都是这样使用,如今老李这样一批人,早已经把使用“芭田”肥的传统带到了广东。

  在芭田的技术会上,老李又得到一个新信息——“芭田”在优质肥料的基础上,针对农民需求开发出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灌溉施肥技术。它由“灌溉肥料+施肥方法+灌溉设施”三部分组成,被称为芭田灌溉施肥“三位一体”应用技术。这套技术通过科学方法,将肥料和设施有效地结合,做到将肥料和水准确地送到最靠近植物根部的土壤,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农民的种田成本。有了对“芭田”的信任,相信老李这个铁杆“粉丝”,一定会去尝试“三位一体”新技术!

  老李说,这茬玉米收了以后,就要去东莞包200亩地,到那里他还会用芭田肥!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