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继运博士1985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回国,一直在科研第一线结合国情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在土壤养分状况评价、平衡施肥、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等方面有显著成绩,为我国植物营养科学发展和科学施肥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记者就中国土壤和施肥现状等问题对金继运进行专访,他对我国的科学施肥提出了宝贵建议。
我国土壤养分偏低
金继运着力研究如何将国外先进技术与我国农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与他的团队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后发现,我国大部分农田土壤还远没有达到健康、肥沃的状态。他解释道:我国土壤养分含量起点低,经过几千年的耕作,土壤中养分损失较多,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并未意识到需要维持土壤肥力,因此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低。我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土壤中氮由于易挥发首先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养分,为此国家大力发展氮肥生产;大量补充氮肥后,土壤中磷元素开始不足,国家一方面鼓励进口磷肥,另一方面加大国内生产,很快磷肥的供给量和施用量也快速提高;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土壤中开始缺少钾元素和微量元素,又开始了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使用。我国土壤的肥力受施肥影响很大,施肥量较多则土壤肥力增强,也有很多施肥过量和不平情况,施肥量少则土壤肥力降低,总体看来,我国耕地土壤距离肥沃健康的农田还有很大差距。
农民应科学施用化肥
金继运指出:目前我国氮肥产量达到自给有余,农民施用氮肥最多,但用的不好,氮肥损失严重。磷肥方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约80%土壤属于低磷土壤,需要施磷肥,但农民并没有意识到施磷肥的重要性。后来中国磷工业发展迅速,我国磷肥产能也逐步增加,很多土壤中磷元素开始富集。这是因为当年施的磷肥在当年只能被植物利用10%-20%,剩余的大部分养分可以积累在土壤中,发挥后效。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需要施磷肥,一些地方则不需要。钾元素比较特殊,由于近些年我国农田土壤钾素总体上是投入不足,土壤中也开始出现钾元素不足的情况。最早南方开始缺钾,现在北方农作物高产条件下也需要考虑钾肥施用。我国土壤供钾能力总体上是南方土壤低于北方土壤,在南方要更加注意钾肥的施用。北方土壤自西向东供钾能力逐渐降低,固钾能力逐渐增加,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规律。
先用有机肥,再补大化肥
农田生态系统本身是很好的自然体系,庄稼丰收后有机养分一样可以循环。金继运一直提倡充分利用有机肥,其中最可行的方法便是“秸秆还田”。他分析道:“秸秆中有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特别是在我国钾资源缺失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可以很大程度上补充土壤中的钾。每年我国农田生成的秸秆中含钾量比化学钾肥的用量还高。因此,如果将‘秸秆还田’实施到位,土壤中只需适量补充钾肥就可以提高土壤钾含量。”
他提出有机肥的使用需要同时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和施肥技术,一方面政府应该针对有机肥发放相应补贴,另一方面注意有机无机配合使用,在有有机肥的时候优先全部利用有机肥,运输距离越短越好,在用好有机肥的基础上,根据平衡施肥的原则补充施用化肥。
背景链接
4月12日,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宣布由于金继运博士在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授予其“2010年IFA诺曼·布劳格奖”,将于6月1日在法国巴黎颁奖。
自1993年以来,IFA颁发一年一度的“国际作物养分奖”以鼓励专家、学者对高效、平衡和环保施肥方面的研究。为纪念去年过世的美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诺曼·布劳格,今年首次将奖项更名为“诺曼·布劳格奖”。IFA认为在肥料领域做出研究成果只是一个方面,因此今年首次将施肥知识推广作为评奖内容。
金继运一直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引进多项国外先进技术,主持各种研究课题和合作项目。不仅如此,他更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企业参与科学施肥的新模式,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和培训农民,真正达到了科学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世界上第19位获得此奖项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