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初三亚对于武汉市农业局曝光“毒豇豆”的做法,“特别的不理解”,认为“太不够朋友”,不仅没有给三亚市留面子,也没有给农业部留面子。三亚农业部门的这番抱怨,倒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比“毒豇豆”更可怕的事实,即存在于蔬菜检测中的潜规则。当前,在与农资有关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像蔬菜检测那样的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一是地方政府的潜规则。个别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那些缺技术、少设备,明知生产不出合格化肥、农药产品的企业,想方设法进行保护。而对外地企业,则借以打假为名进行刁难、排挤外地正规企业的优质产品。
二是市场监管的潜规则。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受到行政执法部门人员素质、部门利益等因素制约,出现监管缺位、监管不力、多头管理的局面。加之个别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着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以罚代刑、罚过放行等问题,甚至一些地方存在着“打真不打假”、“打大不打小”、“ 打国营保经费,打民营保小费”现象,往往造成打假效果差,屡禁不止。
三是执法人员的潜规则。在农资日常监管中,存在少数执法人员被动应付,畏难怕事,或者是受利益驱动,以权谋私,包庇纵容、千方百计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使市场监管流于形式。
四是生产企业的潜规则。一些农药厂家为了保证销量和杀虫效果,往往在被批准生产的农药中掺杂一些所谓的“第三成分”,而这些隐性成分就是被禁用的高毒成分,这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五是流通企业的潜规则。许多农资经销商内心也是不愿意销售高毒农药的,但由于目前安全低毒的农药不是价格高,就是效果慢,无法满足农民“快、省、好”的需求,一些农民就指名道姓要买高毒农药,而左邻右舍的竞争对手在暗中偷卖,自己如不随波逐流,就会客源不保。因此一些经销商在柜台上摆放的是正规农药,但是在库房里和柜台后面却存放的是次品货,甚至是假冒伪劣、剧毒、高毒农药。
这种种“潜规则”比“毒豇豆”本身更值得担忧。要避免类似事件再现,首先就必须打破种种潜规则。要从民众的健康出发,对类似“毒豇豆”问题不仅要及时发现,更要及时公布、及时查处。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农药问题不仅是农业、工业问题,更是食品安全、卫生健康和环境生态问题。再次,要设法逐步规范农药的使用,可逐步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这样可以减少农民直接使用农药的机会,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当前一方面要加快农药立法工作,用完善的法制促进农药的良性发展,同时各监管部门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规范农药市场监管;让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以及所有人的字典里应当只有“显规则”,只有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拒绝潜规则,农产品才能安全。 (宋继文)